【摘要】:文论范畴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热门课题,但以断代的方式对先秦文论范畴进行研究的论文尚不多见。这是本论文写作的缘起。论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其余六部分是对六个重要的文论范畴作一些具体的研究探讨。绪论部分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范畴研究较之其他研究方法来说,更能准确地抓住一种理论的基本特征。通过先秦文论范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整体脉络。当然,先秦时代是文学理论的发轫期,当时的文学观念和今天是不太相同的,讨论文学往往和社会政治活动纠缠在一起,文论范畴语词也不十分稳固等,都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是先秦文论范畴的界定。对先秦文论范畴含义加以探讨,从先秦文献中剔取出志、诚、气、文、辞、辩、象、风、雅、颂、赋、比、兴、观、群、怨等十余个文论范畴。认为其中志、诚、气、文、辞、辩、象是最基本的、使用最广泛的范畴。第三,讨论了对于先秦文献材料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关于文论范畴语词“志”,认为它是文学的内涵。第一,通过对“志”字的形体分析和对先秦文献的研究,肯定了《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的传统观点,而认为闻一多先生把志释为记忆、记诵的意见虽然新颖,却不可取。
第二,认为《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命题不仅指出了诗与其它文体的不同,也注意到诗不再和音乐、舞蹈浑然无别,而是以语言的形式独立于二者之外。第三,认为志不仅是诗的内涵,也是一切语言形式的内涵。主要讨论了“言以足志”和“志以定言”这两个命题。第四,古人认为言中之志应该是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并以此判断语言的价值。关于文论范畴语词“气”,认为它是言辞中体现出的精神面貌。首先,古人认为气是一种充溢于宇宙间的基本物质,由于它的流动自然世界才有了生命。第二,古人认为人的气息和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周礼》中的“气听”就是指在理讼中通过说话人的气息来判断是非曲直。孟子则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认为道德的修养能使自己的语言压倒对方,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对方言辞中的“蔽”、“陷”、“离”、“穷”。第三,讨论了“抟气”和“心斋”问题。认为它们对于言辞的构思具有重要意义,《鬼谷子》的论述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关于文论范畴语词“诚”,认为它反映着先秦人对于文学情志的要求。第一,诚在早期和人类祭祀活动有关,进而发展为一种道德修养,要求人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自欺不欺人。第二,古人非常重视语言之诚,反对言不由衷。由于语言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先秦人认为诚言是最能动人的。
第三,讨论了诚和先秦诗乐理论的关系。第四,对诚和信两个词语进行了分别。认为诚中有信的成分,但诚对人的自觉行为要求更高,对文论的意义也更大。关于文论范畴语词“辞”,认为它是文学化的语言。第一,讨论了“辞”字的含义,不同意段玉裁“辞”、“词”区别的意见,认为二字为异体字,含义上并无区别。辞字产生于讼辞,进而发展为一种在重要政治场合中的专门语言。第二,讨论了辞的一些具体内容:认为辞反映了事物变化的情况,具有判断吉凶,指导人的社会行为的作用,并且它可以总结人类的社会经验。第三,讨论了先秦人的一些修辞理论命题:如“辞达而已矣”、“情欲信、辞欲巧”和“文以足言”等。第四,对于“言不尽意”的命题,一般论者都认为是老庄的重要思想。但论文认为先秦时人对此命题有着广泛的认同,如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的读书方法就是从另一方面对此意见的阐发。刘舰的夸饰理论同时受到庄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关于文论范畴语词“辩”,认为它是言辞表达的一种形式。首先叙述了辩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在先秦时期发展情况。其次介绍古人对于论辩标准问题的讨论,大致有两大派:一是儒、墨都建立了自己的辩论标准;二是庄子则否定客观论辩标准的存在。
但他们都承认,只有有客观标准的辩论才是有意义的。再次,先秦时人无论对辩持肯定或否定态度,他们都认为辩是一种充满着智慧的语言。关于文论范畴语词“象”,认为它体现了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论文梳理出了“象”字由具体意义向抽象意义的变化过程。认为象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即先秦人对客观事物作的一种诉诸视觉的抽象的认识。论文对先秦文学从形象的可视性和类型化两方面进行讨论,己展示“象”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