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
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 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
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
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
、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
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甲午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
(4)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壮大
(6)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将其没收,变为社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统一财政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