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代的融合——“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的探讨[摘要]: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割裂,通过对国内各种保护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而引发了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探讨,提出了“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的思路,并结合济南老城区“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的实例,从传统街巷联系、历史与现代的衔接、空间布局、建筑及文脉处理几方面阐述了该模式的应用,旨在达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的目的。[关键词]:历史街区、“链接式”保护模式、“生长型”发展模式、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割裂保护历史街区,自80年代初专家提议,到1986年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现在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面临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压力。矛盾冲突千头万绪,其焦点问题之一表现为长期以来循序渐进、自然生长的城市传统空间历史街区的急速缩减。目前历史街区往往处于现代城市这个强势环境中,一些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对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发展速度情有独钟,热衷于建设体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渐渐失去光彩,被淹没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森林”之中。
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割裂,甚至颓败消失,许多传统城市的空间个性越来越模糊,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轨迹难以讨觅。因此,如何在做好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历史街区的发展,并使其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大环境中;如何在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的同时,引导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构建和谐的区域环境,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不可推脱的共同历史责任。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回顾保护与发展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实则存在很大的共通性。世界上众多专家、学者都在孜孜以求不断研究和探索,期望“鱼”和“熊掌”两者兼得。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对待文物古迹的保护,应该是不遗余力地按现状保留,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历史还原性。而历史街区指的是一个区域,一个集合,不是单一的元素。对它的保护应从整体上来把握,需要从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考虑,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拆”或“留”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的探索也有了一定发展,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必须统一起来,而且可以统一起来,保护历史街区本身就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城市历史街区这几年的保护与更新实践来看,在保护与发展模式上存在着几种明显的类型。分别为: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北京的“南池子”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不同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模式介绍模式保护与发展设计思路设计核心功能上海的“新天地”模式通过“街一弄堂”的传统道路结构形式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的围合空间格局。对保留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新建建筑则有机地融入保护区的环境之中,与保留建筑“共生”。“新天地”成功地保护了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在内的历史街区风貌和历史文脉,也表达了人们观念中人生保守和怀旧的情怀,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保留原有形式,改变原有功能。采用“街一弄堂”格局。商业娱乐桐乡的“乌镇”模式乌镇的保护与更新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所谓“修旧如旧”,就是尽量要让乌镇的建筑而貌回复到100年前的模样,力求保持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占镇的“原生态”而貌。同时适应现在生活和旅游的需求,综合治理环境。修旧如旧模旅游北京的“南池子”模式重点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政府出资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为四合院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胡同肌理;降低了人口密度,对保存胡同、四合院的格局提供了必要条件式。
“胡同一四合院”格居住苏州的模式“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思想规划设计,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道路系统在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保留原有“街一巷一弄”的传统街区格局;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占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新建街区,风貌延续。采用“街一巷一弄”格局。居住福州的巷”模式规划设计方案除了留下几栋保护建筑外,其余全部拆掉建高层住宅和商业楼。当时虽经许多学者的劝阻呼吁,仍然不能阻止工程的上马。一坊两巷被拆除后建了一圈高层建筑,由于缺少资金只盖了八层。但是,二坊七巷地段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街区,充满福州历史风貌的二坊七巷成了历史名词。商业开发、拆旧建新模式。居住商业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模式在保护思路和发展模式上是不同的,桐乡的“乌镇”模式是与现代城市联系相对较少的,也是比较独立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就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共存的模式研究方面,以上海的“新天地”模式为代表的商业、娱乐开发模式和以北京的“南池子”模式和苏州的“桐芳巷”模式为代表的居住开发模式较为科学,既很好的保护并发展了历史街区,赋予了历史街区新的时代意义,同时达到了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的目的。
“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的提出历史街区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人类文明与自然造化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而缓慢生长的结晶体。历史街区就像是一棵大树,有几个主要枝干(主要街道)、连接着的树枝(街巷)、以及树叶(建筑单体)。“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正是基于历史街区这一特征提出的(图1):“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链接式”保护模式所谓“链接式”保护模式是不能孤立的去考虑历史街区的某一单个要素(一条街道,一个建筑,一个节点等)而忽视其周围存在的空间环境,应当充分考虑每个街巷的有机联系、每个建筑在环境中的融合等。在做好历史街区内部本身各要素之间衔接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历史街区同现代城市交界处的功能组织以及空间环境处理。在内容方面,“链接式”保护模式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各要素的有机联系,以及通过建筑形式、旅游、休闲等功能来链接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断层。2.“生长型”发展模式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历史街区就像是一棵大树,需要不断的生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一个渐变的、新陈代谢的过程。“生长型”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渐变的、新陈代谢的方式,从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历史文脉延续等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应在保持原有的居民生活习惯的同时,充分的挖掘其内部蕴含的文化社会等发展潜力,融会到当今现代化的发展中去。
保护即是在发展,发展也是在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说是发展的契机孕于保护之中,保护的思路生于发展之中。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做好历史街区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与城市空间相融合,以达到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的目的。 在历史街区的形体空间被真实具象融入到现代城市之前,任何观点、理论和设想都可以 提出来讨论,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是,关键在于理论应用的探讨。下面就结合济南“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保护更新的实例,分析“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在 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的应用。 济南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概况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以泉城著称,从城子崖遗址已发掘的龙山文化城址算 起,至今已有4500 年的历史。济南地处岱岳、济水之阴,古齐重镇,汉设郡治,隋唐为州为 郡,宋升为府,明改省治(图 2)。历史上济南的政 治中心地位几经升降,而古城内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 庚续延绵的精神支柱,屡劫不衰,成为各个历史时期 经济振兴的动力之一。 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位于济南古城的核心地 区,东依珍珠泉群,西临五龙潭,南眺千佛山,北接 大明湖,是“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与“山”的 结合部(图3、图4)。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自古以来 一直是济南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对于体现济南的地 域文化特色有重要的作用。 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在济南城市总体规划中位置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的街巷空间体系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泉水穿流街巷与建筑、院 落结合,“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是该地区空间布局的精彩写照。这里泉水密布,建筑遗产丰 富,风格多样,是济南现存唯一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 但是由于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区,承载着过多的功能(办公、商业、文 化、娱乐、居住等等),人口众多,而交通系统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滞后,使得其发展受限。 济南府城城门与衙门总图(图片来源:《济南府志》) 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虽旧貌换新颜,却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如何在更新中保护城市的风貌特色,尤其是历史街区的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链接式”保护模式及“生长型”发展模式应用探讨1.“链接式”保护模式的应用 针对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来看,“链接式”保护模式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历史街区原有的 特色街道空间,组织好整个街道网络的联系与通畅;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历史与现代的衔接, 尤其是在历史街区与城市交接处的沿街处理方面。
传统街巷的有机联系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本身内部有许多街巷,各个街巷之间有机联系,像南北的西更道 街、曲水亭街和芙蓉街之间通过西辕门街、金菊巷、平泉胡同、王府池子街、起凤桥街、轱 辘把子街等巧妙的联系起来,虽然没有一条街道是直接把这两条街连接起来的,但这就是传 统街区的魅力。因此在处理传统街巷有机联系时,我们首先在保护好原有街巷空间格局的基 础上,通过不同节点空间处理,形成开敞有序的街道衔接空间,使街区给人以整体的视觉感 历史与现代的衔接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交界处也是保护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不能因为到了边界就可以 随便建设,或者只是建一层皮。针对芙蓉街—曲水亭街街区来看,南部与泉城路的衔接过于 仓促,很多都是高层建筑,让人感觉不出内部是历史街区,在建筑形式上也有待推敲,同时 现代化的建筑参杂在中间,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北部与明湖路的衔接较好,建筑形式与周围 较为协调,但是沿街很多小的商品房也破坏了原有风貌,另外很多街道口开向了明湖路,不 利于交通的良好衔接(图6、图7)。 明湖路沿街建筑在衔接过程中建筑形式、入口及沿街界面等功能组织上都应做好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 历史街区的资源状祝,开发如“老济南泉居生活体验游”、“老济南泉水胡同游”、“老济南特 色餐饮美食游”、“老济南古民居观光游”、“府学文庙修学游”、“济南名士游”等特色旅游项 目,将芙蓉街、文庙、珍珠泉、王府池、百花洲、关帝庙、后宰门街等历史街区内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重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历史街区整体形象中的亮点。
除传统的旅游观光产品外,还应该利用现有保存较好的院落、建筑,调动群众积极性,开设 特色家庭旅馆或民俗展示点,开发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 。使得人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历史,并能享受独特的现代生活,达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衔接的目的。 2.“生长型”发展模式的应用 “生长型”发展模式主要是从空间布局、建筑处理和文脉延续方面进行运用,既要展现 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又要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达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融合共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