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
承梁师遗业,再释营造,斧斤挥处,神州尽留倩影
传学社风范,深探宋朝,史坛论剑,巾帼不让须眉
横额
郭黛姮先生安息
朱光亚
2022年12月3日
静思与怀念 传承与不绝
昨天,惊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学者郭黛姮教授仙世,十分伤感和难过,她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仅此代表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全体同仁表达深切的悼念和永远的怀念。
回想起来,我认识郭教授已近40年。虽然大学读书时便阅读她的论文,尤其她和徐伯安教授合写的多篇关于《营造法式》的研究成果记忆深刻,但只是心仪。第一次见面是在山西五台——1984年我读研究生期间古建筑考察时,这纯属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书本中的郭教授,高高大大地出现在五台,而且是从一个山坡上领着一群人走下来;必然的是学习和从事中国古建筑专业应该最容易巧遇的就是在山西五台吧。
之后我留校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时常和郭教授见面,向她请教或者相互切磋学术问题。主要是如下几项工作都和两校密切相关,交流甚多:一是编写教材,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史》,当时还是多校合编、东南主编的过程,初稿完成,都有多校学者进行审稿的制度,清华大学便是郭教授来参加,有一次是带着东南毕业后在清华工作的贺从容老师。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史界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潘谷西教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的重点项目,和几家单位合作主编,所谓多卷集就是分别由刘叙杰(史前-汉代)、傅熹年(三国-五代)、郭黛姮(宋辽金西夏)、潘谷西(元明)、孙大章(清代)五位先生完成的五卷本,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第二代学者的集体成果。多卷集获得过国家级别的图书奖,还简写完成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影响深远。这项工作前后持续有10余年,几乎每年都有碰头会,一般在北京,我代表潘教授参加较多,所以有机会和郭教授见面以及向诸多前辈学习。三是上世纪末我在清华大学工作半年,又有机会聆听了郭教授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法式制度》研究生课程。她一如既往的严谨求实、专注认真、赤诚热爱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私下,有太多次开会我们合影留念、同住一室,交流甚欢。郭教授退休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圆明园的研究上,还不断采用新技术,突破旧方法,开拓新领域,我有幸为她主编的《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这部专著写过书评,也因此有机会不断向她学习,理解和认知她的进取与拓展,不落巢穴与开阔。她一直是我治学的榜样之一。
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建筑历史研究,自梁思成先生和刘敦桢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合作伊始,一直保持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和互补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杭州雷峰塔的复原工作中,是原地复建还是异地重建,郭教授和朱光亚教授也展开过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这种学术上互通有无的传统,十分珍贵和难得。
寒冬,郭黛姮教授逝世的消息让我夜不能寐,但是她永葆青春的活力和工作热情的传递,让在她身边工作和学习过的人们都能深刻体会和感受到。这种精神不朽的传承,将使中国建筑史研究不绝,学科进步,也是我代表东南建筑历史同仁对郭教授的永远纪念。
敬爱的郭黛姮教授千古
陈薇
2022年12月3日
亦史亦论亦东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