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课题研究】《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为人师表课题主持人简介于丽萍,邯郸市初中历史于丽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邯郸市学科名师,邯郸市优秀教师

课题性历史研究报告_研究性课题历史题目_关于历史的研究性课题

为人

师表

课题主持人简介

于丽萍,邯郸市初中历史于丽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邯郸市学科名师,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教育学会理事,曾获得全国、河北省、邯郸市讲课比赛一等奖,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

关于历史的研究性课题_课题性历史研究报告_研究性课题历史题目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2022年4月21日,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正式公布。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大概念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展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大概念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效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状分析

但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2022年版历史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意性比较强。二是,在传统的历史课时教学中,多以某一课为为具体内容,割裂了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造成知识相对分散,或者相同知识的简单重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课程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既没有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成绩。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围绕大概念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最终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成绩,成为了历史学科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论省内还是省外学者都比较重视对历史大概念教学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在新观点、新方法方面均有建树。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王喜斌教授在其《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8期)一文中指出,学科大概念是学科中的知识要点和关键任务,学生可以依据学科大概念,深入解释知识内涵,综合应用与迁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顿继安和何彩霞在其《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19年第18期)一文中指出大概念主要特征为:能准确反映学科的主要看法和观点、统摄和包含大量的基础学科知识,提供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或关键技术手段,并具有持久性的可迁移应用价值。

近年来,一些一线教师开始将大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王健宁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3期)一文中以“辛亥革命”单元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构建概念教学的整体路径。方颖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设计》(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一文中,以历史新教材为基准,选取具体内容,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蒋娜在《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中强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大概念的渗透,在深入分析大概念的内涵中构建科学方法。

由此可见,省内外对历史大概念教学的研究,或是侧重于从理论上提出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流程,或是侧重于把大概念运用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提出教学建议,为聚焦大概念的教学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这些对大概念的研究实践都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前,学段多集中于高中和小学,学科多集中于科学教育中,在新课标颁布后的初中历史学科还处于空白阶段,本课题研究就可以很好的填补这一空白。

三、课题概念界定与创新点

(一)课题概念界定

1.大概念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基于中学历史学科的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初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主要应包括史论概念、重要命题和基本原理等。大概念中的“大”的内涵是“核心”,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它的迁移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建立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具有了生活价值。

①史论概念。史论概念是指超越具体史实概念之上的抽象概念,又称“概念的概念”。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史论概念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类概念(改革、革命、民主、专制、社会治理、阶级斗争等)、经济类概念(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生产力发展、技术革新等)、思想文化类概念(文明互鉴、思想启蒙、宗教信仰等)。这些史论概念具有抽象性、统摄性、迁移性等特征,属于大概念的范畴。

②重要命题。大概念还表现为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反论、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和原则。所以,大概念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基本问题或一个正式理论都是大概念。这也是历史学科大概念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例如,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的大概念可提炼为“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课的大概念可提炼为“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一类大概念,除了具有大概念的统摄性和迁移性等特征外,更加凸显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

③重要原理。中学历史教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或原理,主要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都属于大概念的范畴。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就可将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此目内容的大概念,这样就将“铁器、牛耕的使用”“地主阶级的兴起”“商鞅变法”等具体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培育其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大概念教学

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

(二)创新点

本课题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统编历史教材七至九年级教学内容,整合和提炼大概念,并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和案例分析,内容针对性和教学有效性强。

四、研究意义

1、深入学习和践行新课程标准。

202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主题为引领,围绕大概念使教材的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深入学习和践行新课程标准。

2、提高课堂效率,落实“双减”政策。

大概念下的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内容要求确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主题鲜明,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和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架构知识体系,走出知识碎片化的困境,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了“双减”政策在课堂落地生根。

3、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了国家的文件中,并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大概念教学充分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导向来确定核心概念,充分发掘和梳理学习内容中蕴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养意义的要素,将历史教学的相关内容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学生更容易建构史事间结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4、有效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大概念下的历史教学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只是对学习内容的整合,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相应的评价任务的设计。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大概念设计合理的、对核心素养目标针对性强的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学在先、教在后、评在中”,以学定教,以评促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2、教学评一致性理论;

3、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六、研究目标

1、拓宽学生历史视野,有效激发学习潜能。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概念教学。

4、努力实现深度学习,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七、研究内容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下,结合统编历史教材七至九年级教学内容:

1、整合和提炼历史大概念;

2、运用历史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引领,并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参考和帮助。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典型课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点带面,引导教师对文化史教学进行深入反思、重新建构。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行动来探索其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揭示其教学规律,在研究中不断思考、相互商讨、交流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终圆满实现研究目标。

九、实施步骤和成员分功能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2022年6月——2024年12月,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

对研究项目进行论证,成立研究组。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相关资料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内涵挖掘。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召开主题会。主要工作为研究的启动进行前期的调查研究、整理资料。

(1)课题项目组建立。2022年6月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研究内容与方法。

(2)制定研究方案。

(3)组织开展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22年12月——2024年1月)

这一阶段是研究的关键时期。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专题研究,通过文献学习、教学设计、课例研磨、专题研讨等行动研究法以积累经验、反思教学,形成阶段性成果。

(1)进行统编版七至八年级历史教材大概念教学设计。

(2)进行统编版七至八年级历史教材大概念教学设计的审核。

(3)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

(4)对典型课例进行个案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主要工作是深化各方面的研究,发布、总结和评定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专家组对课题项目验收。

(1)完成统编版七至九年级历史教材大概念教学设计与审核。

(2)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材料,申请专家组对课题项目验收。

十、经费管理

课题研究立足于市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依托于市区几所学校,其中包括城乡中学、热点与非热点中学,各学校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非常重视,研究资料详尽,经费充足。

十一、主要成果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

课题主持人于丽萍长期从事初中历史一线教学工作,并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专业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有深刻认识。

课题主持人于丽萍及参加研究人员袁俊霞先后参与研究的课题《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情景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论从史出”原则的案例研究》、《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文化史教学实践的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其中,《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情景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课题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

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年龄在35周岁左右,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历史教师,为省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市中考优秀教师、市优秀教科研骨干教师、市学科名师、市教学能手等。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讲课比赛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曾参与多项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奖。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解慧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4】崔允灏 卢明.《教案的革命2.0:普通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徐洁.《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 大夏书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6】张敏霞.《大历史.大问题.大作业—统编教材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新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7】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8】叶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赵康.大概念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 2015(2):40.

【10】薛怡.历史教学中的单元整体设计[J].教学参考,2017.6.

关于历史的研究性课题_研究性课题历史题目_课题性历史研究报告

撰文:于丽萍

上一篇: 人类大脑中的思辨与性格的关系
下一篇: 想做历史方面的研究?来看看Lumiere导师们提供的25个历史课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