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文化的概念与特性(文化人类学)

文化的概念与特性(文化人类学)

文化的概念与特性(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家于19世纪末构思了“文化”的现代概念。文化(culture)触及的深度超过了可观察到的行为,它是社会共享且经由社会传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认知,用以赋予经验意义,产生行为

人类学家于19世纪末构思了“文化”的现代概念。文化(culture)触及的深度超过了可观察到的行为,它是社会共享且经由社会传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认知,用以赋予经验意义,产生行为,并反映在该种行为之上。

借助对诸多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文化的比较研究,人类学家业已了解存在于所有文化之中的基本特性:每种文化都是社会习得的,共享的,基于符号的,密切协调的,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这些特性的细致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自身的重要性及功能。

文化是习得的

所有文化都来自社会习得而非生物遗传。个体借由在某种文化中成长来习得自身的文化,文化世代相传的过程称为濡化(enculturation)。

饥饿和口渴的驱力无论在何时袭来,动物都会去饮食和喝水。然而,人类被教化到在文化规定的时间完成大部分的用餐和饮水,并在这些时间临近时才感到饥饿。用餐时间随文化的改变而改变;食物种类,获取、筹备和食用食物的方式及地点同样如此。此外,人类获取食物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营养需求。倘若被用于庆祝仪式或宗教活动,食物就“建立了让予和接受、合作、分享以及普遍的情感纽带的关系”(Caroulis, 1996, p. 16)。

借助濡化过程,每个人都学会了用社会适当的方式来满足基本需求;这种需求由生物本能决定,为全人类所共有:食物、睡眠、庇护、陪伴、自卫和性满足。区分非习得的需求本身与满足需求的习得的方式非常重要——因为每种文化都会以自身的方式确定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譬如,在热带岛国斯里兰卡的渔民家庭长大的僧伽罗人(Sinhalese)儿童对于美味大餐和舒适睡觉方式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必然不同于半游牧的中亚高山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的后代(图2.3)。

所有哺乳动物都展现了一定程度的习得行为。多个物种甚至可以说具备基本的文化,因为某个区域的种群共享一些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像在人类中那样世代相传,且不同于其他种群。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习得的行为都是文化。例如,鸽子可以学习戏法,但这种行为是重复训练导致的条件反射,而非濡化的结果。

除了我们人类外,其他灵长目动物的社会习得行为事例尤其显而易见。例如,黑猩猩会拿起树枝,剥下所有的叶子,将其修整光滑,以制成“钓鱼”工具,并用它来引诱泥土堆中的白蚁。这样的工具制造行为由幼年动物自长辈那里习得,它无疑就是文化行为的初级形式;而文化行为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研究表明,无论在是野生还是圈养环境中,灵长目动物整体,尤其是猿类“拥有接近人类的智力,通常包括以表征方式运用声音,对他者目标和意图的充分意识,进行战术欺骗的能力,以及运用符号与人类和同类交流的才能”(Reynolds, 1994, p. 4)。

我们愈发清醒地意识到灵长目亲属的这些特性,这催生了将人权延伸至猿类的运动——诸如免于恐惧生活的自由,尊重人格尊严,不遭受监禁(圈养)、剥削(医学实验)或其他虐待行为等权利(Hays, 2015; O'Carroll, 2008)。

=====================

人格类型社会型_人格的社会性_人格的社会性特征例子

图2.3 文化学习

上图中,哈萨克父子带着金雕在中亚蒙古的阿尔泰山脉(Altai Mountains)开始了狩猎之旅。数个世纪以来,哈萨克人训练这些猛禽——具备强健的爪子,翼展超过了2米(7英尺)——同他们合作狩猎兔子、狐狸、山羊,甚至是狼,主要是为获取肉和兽皮。训雕是男性的传统。男孩们自父亲和叔伯那里学习捕捉、饲养、训练和操控雕,这个过程也是雏雕发育成熟的过程。这种教育包括学习将这种巨型食肉鸟放置在手臂上,同时骑马驰骋,并在合适时机释放这种威猛的猎鸟去追逐猎物。

=======================

文化是共享的

作为一套共享的思想、价值观念、认知和行为标准,文化是使得个体行为能够为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所理解的共同标准。文化令社会中的个体得以预测同伴成员在既定情境下最可能采取的行动,并告知他们如何相应地做出回应。社会(society)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或相互依赖的几群人,他们通常分享共同的领土、语言和文化,并为集体的生存和福祉而共同行动。这些人彼此依赖的方式会呈现在经济、沟通和防御系统的特征上。他们还经由共同身份的普遍意识而捆绑在一起。

文化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因此,人类学家同时研究两者。显然,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反过来,任何已知的人类社会都表现出了文化行为。缺失文化,人类社会会迅速分崩离析。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动物物种。例如,蚂蚁和蜜蜂的本能合作方式清晰地显现出了高度的社会组织,但这种本能行为并非文化。

尽管社会成员共享一种文化,但必须认识到,没有哪两个个体会共享全然一致的文化版本。至少,孩子和老人、男人和女人之间地角色会有一些差别。它源自一个事实——人类婴儿、成年人和高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和男性的生殖解剖与生理机能之间同样如此。每个社会都会以特定方式解释生物性别差异,并就社会角色和期望的行为模式阐明它们的意义,以此来赋予性别差异文化意蕴。

每种文化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这件事情,因此,不同社会之间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人类学家用术语“社会性别”(gender)来指涉社会赋予两性生物分化的文化阐释和意义。所以,尽管个体的性别由生物因素决定,但其生物性别却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由文化建构的。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除与生殖直接相关的性别差异外,用于对比社会性别角色的生物基础因素很大程度已然消弭。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科技抹平了男女在许多要求肌肉力量的作业上的能力差异,如在配备了液压升降机的装配线上搬运沉重的汽车发动机。尽管如此,所有文化都至少表现出了一定的与生物性相关的角色分工——有些社会甚至比其他社会远为之严重。

除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文化差异外,还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在任何社会,人们都不会期望孩子像成年人那样行事,反之亦然。不过,何谓儿童,何谓成年?再一次,尽管年龄差异自然存在,文化却能赋予人类生命周期自己的意义和时间表。例如,在北美洲,直至18岁之前,个体通常不会视作成年人;在许多其他文化中,成年期开始得更早——往往在12岁左右,接近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年龄。

亚文化群:大型社会中的群体

除了年龄和社会性别区分,在共享支配性文化的复杂社会中,不同亚群体之间也可能存在文化差异。亚群体可能是存在复杂分工的社会里的职业群体,或者是阶层社会里的社会阶级,又或者是多元社会里的族群。倘若这样的群体存在于社会之内,依照自身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运转,同时仍旧遵循某些共同准则,那么,我们就称它为亚文化群(subculture)。

阿米什人(Amish)社群是北美洲亚文化群的一个例子。确切地说,他们是族群(ethnic group)——基于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如共同祖先和相同的起源、语言、习俗、传统信仰,集体且公开地将自身认定为独特群体的人们。阿米什人起源自大约500年前新教革命运动期间的西欧。如今,这一群体总共有10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州(Ohio)、伊利诺斯州(Illinois)和印第安纳州(Indiana)——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Ontario)。

这些生活在乡村的和平主义者依循传统的再浸礼派(Anabaptist)信仰生活,他们认为只有成人浸礼才是有效的,“真正的基督徒”(他们如此定义)不应该出任公职,携带武器,或使用武力。他们严禁与不同信仰的人通婚;他们的信仰要求他们服从激进的基督教教义,包括拒绝物质财富,以及同“外部”世界的“邪恶”进行社会隔绝。

阿米什人社群抵制政府强迫他们的孩子进入正规公立学校的努力,坚持教育应该在家园附近开展,而教师理应笃信阿米什人的理想。在自己人中间,阿米什人通常讲被称为宾州Dutch(源自德语,意为“德语”)的德语方言。他们在宗教场合使用标准德语,而儿童在学校里学习英语。他们崇尚朴素、勤奋以及邻里间的高度合作(图2.4),穿着独特而朴实无华的服装,甚至至今仍在依靠马匹作为运输和农作的工具。总之,阿米什人享有共同的族群属性(ethnicity)。这一术语源自希腊单词ethnikos(“国族”),并与ethnos(“习俗”)相关,指族群持有的一整套文化理念。

由于经济上的问题,大多数阿米什人无法再仅仅依靠耕作维持生计,部分人前往社群之外工作。更多人到市场上向游客和外来者推销家庭自制商品。然而,尽管他们与主流社会的经济隔离已然有所削弱,文化隔离却丝毫未减(Kraybill, 2001)。他们仍旧是隐居的社群,对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主导性北美文化的疑虑更甚以往,尽可能地减少与非阿米什人的往来。

阿米什人不过是亚文化群可能的发展方式以及受到它运转其中的大型文化的何种待遇的一个范例。阿米什人社群是异乎寻常的,他们真的将许多北美人仅仅抽象地加以尊重的价值观付诸实践:节俭、勤劳、独立、亲密的家庭生活。相较于其他一些族群,他们所获得的宽容度还应部分地归功于他们的欧洲血统;他们被界定为与历史上组成支配性主流社会的民族相同的“白人种族”。

在北美洲,阿米什人亚文化群的逐步发展是作为一种现象的回应而存在——严格的新教教派成员已经适应了在广阔的北美洲社会生存,但同时紧紧攥住了欧洲祖先保守的乡村生活方式。相较之下,北美印第安人亚文化是独特的生活方式,根植于原先独立的社会的传统。美洲原住民经受了欧洲殖民者的领土入侵和殖民开拓,并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被置于联邦政府的控制之下。

尽管美洲所有的印第安人群体都因殖民统治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许多族群都保留了明显不同于自身周围占主导地位的欧美文化的传统。这使得我们很难界定,他们是否仍旧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而非亚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和亚文化代表了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下一页的“人类学应用”专题以阿帕切族印第安人的住房为例,审视了文化与亚文化的交叉地带。

==================

人格类型社会型_人格的社会性特征例子_人格的社会性

图2.4 阿米什人的谷仓建造聚会

在北美洲的工业化社会中,阿米什人坚守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他们强烈的社区精神——借由家庭与邻里间亲密的社会关系、共同语言、传统习俗和共享的宗教信仰而得到加强,同时也将他们同非阿米什人区分开来——展现在了传统的谷仓建造聚会上。谷仓建造是大型集体建设项目。

==========================

多元主义

以上讨论引出了多民族或多元社会(pluralistic society)的问题。在多元社会中,两个乃至更多的族群或国族政治地组建为一个领土国家,但保持了文化上的差异。多元社会出现在5000年前第一个政治集权国家崛起之后。随着国家的崛起,两个乃至更多原本独立的社会实现政治统一成为了可能,每个社会拥有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了更为复杂的秩序,超越了理论上的文化单一社会联合的限制。

正如在之前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类学将国家与国族做了重要区分。国家是政治性地组织在一起的领土,并为国际所认可;而国族是社会性地组织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享有相同的族群属性——共同的起源、语言和文化遗产。例如,库尔德人(Kurds)构成了国族,但他们的家园被分裂成了多个国家: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和叙利亚。这些国家的国际边界是在一战(1914~1918)后划定的,几乎完全忽视了该地区的固有族群或国族。类似的国家形成过程已然发生于世界各地,尤以亚洲和非洲为甚,这往往内在地破坏了这些国家脆弱的政治环境(图2.5)。

如今,多元社会在世界普遍存在,它们全都面临着相同的挑战:组成它们的群体由于高度的文化差异,基本上全都遵循着不同的规则体系。任何亚群体的成员可能都很难理解并遵循其他亚群体所依循的不同标准,而社会生活要求可预测的行为。

种族中心主义——在之前文章中被定义为认定自身文化方式更加优越的信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它助长了多元社会中不同亚群体间的跨文化误解和猜疑。世界上存在许多多元社会困局的新近范例,包括阿富汗和尼日利亚,其中央政府面临着维护和平和法律秩序的重大挑战。在某个族群远大于其他族群的国家,如汉族所在的中国,整合更庞大的族群也许是为了在少数民族做出牺牲的情况下获取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

=================

人格类型社会型_人格的社会性_人格的社会性特征例子

图2.5 中国的民族语言群体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阿尔泰语系(Altaic)汉语塔吉克语(Tajik)突厥语族藏缅语族(Tibeto-Burman)蒙古语(Mongolian)泰语(Thai)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通古斯语族(Tungusic)苗瑶语族(Miao-Yao)孟高棉语族(Mon-Khmer)朝鲜语(Korean)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了10亿人。它是个多元社会,拥有56个官方认可的民族。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庞大的民族或曰族群是汉族,囊括了全部人口的90%。然而,有许多少数民族操着完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维吾 尔族(如图2.6所示)人口总计超过了800万,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省份新疆使用突厥语族(Turkic)的民族。与大多数信奉佛教的汉族人不同,大部分维吾尔族人是逊尼派穆斯林(Sunni Muslims)。历史上,汉族人控制着中国,他们往往将自身视为“真正的”中国人,而忽视或轻蔑地看待少数民族。这种民族中心主义还体现在历史上用于称呼这些族群的名字上。

==============

人格的社会性特征例子_人格的社会性_人格类型社会型

图2.6 中国的维吾尔族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使用突厥语族(Turkic)的穆斯林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省份新疆。汉族构成了全部人口的90%,维吾尔族政治上受汉族控制。他们非常骄傲于自身的文化身份,竭力坚守自身独特的传统遗产——照片中,在编织有传统维吾尔族图案的地毯上,维吾尔族家庭成员正共同享用食物。

==================================

注释:

文化:社会共享且经由社会传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认知,用以赋予经验意义,产生行为,并反映在该种行为之上。

濡化:社会文化世代相传,且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或相互依赖的几群人,他们通常分享共同的领土、语言和文化,并为集体的生存和福祉而共同行动。

社会性别:社会赋予两性生物分化的文化阐释和意义。

亚文化:复杂社会中的一支群体,在遵循那个更大社会里的某些共同准则的同时,借以运转的一套独特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族群:基于形形色色的文化特征,如共同祖先和相同的起源、语言、习俗、传统信仰,集体且公开地将自身认定为独特群体的人们。

族群属性:指族群持有的一整套文化理念。

多元社会:一种复杂社会,其中两个乃至更多的族群或国族政治地组建为一个领土国家,但保持了文化上的差异。

上一篇: 2019考研政治史纲社会主要矛盾线索梳理进入阅读模式
下一篇: 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