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张莉莉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较前沿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对话教学,对于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将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它凸显了历史课程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建构对话教学,成为广大历史教育者应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建构前提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建构前提是要将教师、学生、教材视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可以被视为历史教学的系统结构,其中学生处于结构的中心位置,是教学活动的受体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材与教师通过处于中心位置的学生互相联系,教师凭借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参考材料和教学工具。教师要充分理解并接受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才能深刻体会到历史教学是基于学生、教师、教材多向交流的教学活动,只有充分协调三者关系,才能实现师生间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触。
二、高中历史对话教学建构的方法
(一)以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理的对话方式
对话教学的内涵丰富,典型的对话方式包括师生间的对话,如双向提问;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如分组探讨;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如自主反思。不同的对话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对话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教师可以先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三民主义有关的历史影像,让学生自行观看,使学生思维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然后教师再针对所播放的影像提出一些类似于孙中山实行三民主义的目的、其历史意义等的启发性问题,主要是为师生间的对话做铺垫,使学生产生与教师进一步交流的欲望,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
(二)设计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对话平台
采用对话教学的关键在于确定话题。一个好的、富有针对性的话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意愿,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学生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对话平台。有讨论价值的话题一般具有科学性、思辨性和启发性。即教师设计的话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不能脱离既定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碰撞”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此类话题的探讨打通思维,最重要的是话题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善于抓住提问时机,巧妙进行设问
无论在何种对话方式中,教师都要善于抓住提问时机,巧妙的利用设问,来启发和引领对话。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争”一节的共产党提出国共合作时,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共产党为什么不直接打倒代表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的国民党,为什么还要寻求合作呢”;在学生间的对话中,教师可以针对国共两党各自代表的利益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从整体上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精读,同时弄清一些细节问题,如什么是国共合作,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结论,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目的是考察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优化学生思维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对话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分析与表达。有些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但对于自己的分析结果,却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着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辞能达意”,能更积极地参与到对话式教学中,充分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重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对话式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触,优化学生思维方式也是对话式教学的精髓所在。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看待问题上往往会有较为偏颇、不甚透彻之处,但也往往是这些有瑕疵的地方时常会闪现出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学生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善于运用暗示、设问、反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问题。
三、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对话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平时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建构不同的对话方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不必过于拘泥对话方式与课程内容的匹配程度,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对话方式,也可只采用一种对话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对话方式,最终都要以实现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为目标。
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评价体系研究》(立项编号:LK19038)阶段性成果
(栾宜斌老师编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