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丨邓清柯:从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丨邓清柯:从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丨邓清柯:从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文丨邓清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要求。我感到,如果用大历史观和大时代现的“望远镜”来观察,我们就可对中国式现代化得出更加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大历史观看,我们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我国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来理解。中国探索实现现代化,经历过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从洋务运动以后到辛亥革命,无数的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被称为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64年周恩来同志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分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党结合这一时期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探索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且首次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理念新战略,极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因此,从“一五”到“十四五”,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经历过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各种磨难和艰辛,我们探索出了自己的成功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为推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从大时代观看,我们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当今世界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之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尽管“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东升西降”的历史大势已成为当今国际局势演进的根本特征。之所以发生这样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表明,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30来个,人口大约是十亿。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会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有人说,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崛起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归,而是这次回归结合了“普天之下”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国家崛起和繁荣回头看都可称为“小众事件”,中国改革开放把现代化引入到占人类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最大社群中。14亿人以在一定时空距离上看去像是“齐步走”的方式,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太神奇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表明,与西方那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道路不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形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显著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表明,与西方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不同,我国现代化按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哲学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宣传点。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表明,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强调为了人类福祉,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彰显大国情怀和担当、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康庄大道。

由此可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有助于我们以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形成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面面观”。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深远历史意义、重大政治意义、深刻理论意义和广泛世界意义。

深远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史就是一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阶段的路径日益清晰:第一阶段,到1990年解决温饱;第二阶段,到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第三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五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座丰碑。由于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这些丰碑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点。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两个全面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大政治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938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历史学家蒋廷黻写了本《中国近代史》,提出了著名的“蒋廷黻之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观念、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现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近现代的所有追求,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曾左李”的洋务自强,到康梁的戊戌维新,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乍一看,好像就是意识形态之争、政党之争,实际上就是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能让中国近代化。回答这个问题的资格,历史把它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因为其他的力量,都无法有效地回答这个问题。从洪秀全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再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最后到共产党人,都奔这个目标去了,都想要建立一个近现代的民族国家,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所以,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可以说命运多舛,因为我们党举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旗,国运才发生深刻逆转,迎来了又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现代化过程看,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达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到2020年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到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这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让我国后来居上,显示了把党的领导作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

深刻理论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些时代课题中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其中,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命题,不断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新的“两步走”的战略设计,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这一战略设计,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大大拓展了十九大对于2035年目标的要求,而且与2049年目标更加衔接,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再次清晰地描绘了到2035年我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和部署,系统回答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事关长远的战略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表明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新征程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广泛世界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都在追求的目标。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英国广播公司(BBC)刊文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语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写着世界现代化的版图,而且塑造了现代化新的范式和格局,为实现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神话和迷雾,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现代化不是“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模式从所谓“唯一”还原为“之一”,宣告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东方文明的中国形态,是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术语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伟大创造。这份划时代的强音,蕴含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信息,并将演化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刻度,标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类文明形态自信,为国际社会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打开了一扇窗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坚信,不论是“加速”还是“减速”,历史关注的是中国现代化崛起的大趋势。从宏观上看,中国现代化崛起已经形成历史惯性,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总趋势正一年比一年清晰。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不出现硬着陆式的急刹车,中国式现代化走得稍快或稍慢一些,都将是被历史忽略的细节。历史会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绚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要用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形成这样的共识和共为:第一,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特色”的高度,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家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第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也为文艺工作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是文艺工作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开展“三高四新”看实践文艺采风、“壮丽的湖南新篇章”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湖南大型系列山水画长卷创作、“湘约现代化”新湖南形象歌曲创作等实践活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中发掘创作的素材、主题和灵感,描绘建设现代化新南的恢宏气象。第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特征,自觉把文艺精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把组织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作为文联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构筑湖南文艺创作高峰和文艺人才高峰,奋力谱写湖南文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第四,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为人民提供更好精神食粮,进一步打造“笑满三湘”等文艺惠民品牌,发挥文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帮助人民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素养,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风貌、文明水准,促进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富裕。第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论断,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谋划和推动文艺工作,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魅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

上一篇: 池州市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
下一篇: 价值判断: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