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招生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招生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招生简介2005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学校设立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根据本校教育资源的特点

2005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学校设立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根据本校教育资源的特点,目前共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4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每个专业又根据导师研究专长及学科建设需要分设了3-4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建设体系。

中国史学科师资团队目前由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和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9名,所有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背景涉及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等多项一级学科,师资梯队整齐合理,专业互补性强,并有部分教师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交叉学科法治文化等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目前,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是学校重点学科。法律文献学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交叉学科。在学科特色方面,法律文献研究方向由于长期注重古代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注重拓展历史文献学的内涵,在传世、出土及民间法律文献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法律社会史研究方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设立中国近代政治与法律、近代社会史方向,专门史专业的法律社会史、诉讼文化史、区域社会史、社会文化史方向,都注重在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史学科常年坚持“中国法制史基础史料研读会”“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唐律研读班”“中国史研究生沙龙”“军都论史”等研修活动,连续出版《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法大史学”丛书,并陆续出版和正在出版法律文献学、中国史通识课程教材和系列研究丛书。另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中国古文书学研修营”“水利碑刻拓片展”“汉刻拓片精华展”等学术公益活动,在学界赢得良好声誉。

中国史一级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精细化、专业化的培养管理,研究生多次获得“学术新人”、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的荣誉,并获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特等奖等奖励。本学科研究生就业去向良好,几乎所有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与历史学贴合度较大的工作岗位和发展路径。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就业质量较高,涵盖攻读博士深造、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司企业、人民教师等多个领域,毕业生质量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中国古代史硕士点简介

中国古代史专业是传统史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石之一。该专业以探研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貎、各阶段的历史特点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目的。本专业于2010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设置有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三个专门研究方向,由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负责培养。

秦汉史方向:秦汉是中国古代历史由分封制向皇权专制转型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阶段的历史,除有较为丰富的典籍材料外,还有着丰富的地下出土资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秦汉简牍的出土,简牍学渐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秦汉史的研究与简牍学密切相联。本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对于秦汉简牍、秦汉考古、秦汉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并取得了突出成果。本研究方向在课程设制上亦形成了史学与简牍学、法制史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

唐宋史方向:唐宋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形态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发生显著变化阶段,由此奠定和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基本面貌,并对周边地区和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阶段的历史研究范式较为成熟,近年来新出文献的不断刊布,也使得本领域产生诸多新的学术增长点。本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在唐宋法制史、制度史、经济史等方面积累有年,研究成果颇受学界关注,专业特色较为突出。

明清史方向:明清是中国皇权专制的最后阶段,也是古代历史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丰富的史料,与近当代社会的紧密关联等,决定了本专业方向可资研究的课题切入点和方法的多样。本方向的教师团队有多学科背景,在引导、提升学生研究潜力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中国古代史专业导师组成员对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及法律史研究已具长期积累,绝大多数获有史学、文学或法学博士学位,多有留学及海外学术交流经历,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成员于本领域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本学科设置的院校所在,具有与法律界接触紧密,授业教师同时对中国法律制度具有充分研究的特点,使本校本学科具有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鲜明特点。

历史文献学硕士点简介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学科,也是本校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于2010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现设有古代法律文献学、出土法律文献研究、传世法律文献研究三个方向。本专业所依托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建于1984年,2009年被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批准为直接联系单位,是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唯一以古代法律文献整理研究为宗旨的机构。本专业注重通过史料与史迹、文献与文物以及多种文献对比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及研究能力。

古代法律文献学:以历史文献学的知识体系探究古代法律文献的产生、流布、遗存,研究古代法律文献的分类、目录、版本、校勘、注释、收藏及其编纂与整理,揭示这些文献中所蕴含的古代法律世界;以法学的视角关注古代文献中的法律样态与制度,藉此透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状态。

出土法律文献:近百年来不断面世的出土法律文献为历史学及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本方向注重以历史的方法、法学的视角关注出土文献中的法律制度,辨析、考证解析历史中的法律真相及其演变,藉此充实对古代法律文化的认知对象。

传世法律文献:视以纸本为载体并流传至今的古代法律文献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司法档案、公牍判词、律学著作以及史书、方志、笔记小说中有关法律的记载,注重对其法律史料价值的发掘以及这一史料群所蕴含的法律样态的揭示,努力在传统文献中拓展出新视角、新方法、新领域。

历史文献学专业导师组成员在该领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长期学术积累,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方向鲜明,成果饱满。由于长期注重古代法律文献的整理研究,注重拓展历史文献学的内涵,在传世、出土及民间法律文献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

专门史硕士点简介

专门史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现象、学科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史学分支门类,打破王朝史、国别史的固有框架,以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本专业2011年由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我校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设有社会文化史、中外关系史、法律社会史、诉讼文化史四个方向。其中,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负责社会文化史、中外关系史两个方向的培养,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担法律社会史、诉讼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培养。

社会文化史是近年来史学领域比较新兴的研究方向,是介于社会史与文化史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中国社会生活、风俗、教育、宗教、大众文化、报刊影视、民众观念、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内容。中外关系史是从全球的视角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法律社会史利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拓展学科领域,对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民间秩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探讨法律规定与社会结构、社会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诉讼文化史以诉讼作为切入点,纵向讨论传统中国社会的“无讼”理念与“好讼”实践之间的张力,及其在不同地域社会、不同纠纷类型、不同审判制度等中的异同表现,由此上升至宏观法律文化层面的探讨。

本专业导师在这些领域有丰硕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学的重要二级学科,也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于2005年经北京市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组专家评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7年秋季开始招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主要研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宽广的视野,能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及党政军等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本专业现设有近代政治与法律、近代社会史、近代思想史三个方向。

近代政治与法律:主要研究近代政治史与法律史,尤其关注近代政治变革和法制建设进程,着重研究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近代社会史:主要关注近代社会的变迁,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近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制度、群体等。

近代思想史:在中西碰撞的背景下,研究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及各种学术思想,关注思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转化等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师资由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担纲,目前已经形成一支梯队整齐、积极进取的学术团队。本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科研水平,主持、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丰富,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征显著,学生就业趋势良好,毕业去向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中国史各二级学科导师名单

历史文献学:李雪梅、赵晶、孙旭

中国古代史:赵晶、张传玺、张蓓蓓、张雨、桂涛

专 门 史:邓庆平、赵国辉、张蓓蓓、郭瑞卿、桂涛、赵晶、张雨

中国近现代史:赵晓华、郑清坡、胡小进、刘丹忱、郑云艳、高翔宇

导师个人简介如下(按专业排序):

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

李雪梅: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石刻法律文献,招生方向为中国法制史、历史文献学。目前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等。出版专著《碑刻法律史料考》《法制“镂之金石”传统与明清碑禁体系》《昭昭千载:法律碑刻功能研究》《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等,近年在《法制史研究》(台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法国汉学》《法律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

赵晶: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唐宋法制史,招生方向为中国法制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等。出版专著《〈天圣令〉与唐宋法制考论》《三尺春秋——法史述绎集》等,近年在《史语所集刊》《文史》《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

孙旭: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小说与法律,招生方向为中国法制史、历史文献学。目前主持高校古委会项目、北京市哲社规划项目等,近年在《河北学刊》《政法论坛》《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韩)《亚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

张传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国法制史。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年在《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法制史研究》(台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张蓓蓓:古文献学博士,副教授。目前研究领域主要为清至民国法律史、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法制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出版著作《六朝史部文献编纂研究——以地理、谱牒、目录三类文献为中心》《美国图书馆藏中国法律古籍善本书志》等,近年在《暨南学报(哲社版)》《河北学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获评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中国政法大学2018-2019学年度优秀教学奖(个人奖)、中国政法大学2017-2018学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考研

张雨: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出版专著《赋税制度、租佃关系与中国中古经济研究》《唐代司法政务运行机制及演变研究》等,近年在《唐宋历史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法制史研究》(台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桂涛: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清代思想文化史、法律文化史,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法制史。出版专著《17-18世纪朝鲜士人眼中的清朝》,近年在《史林》《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

邓庆平,历史学博士,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招生方向为专门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历史研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清史研究》《求是学刊》《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论著、译著多部。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

赵国辉,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台湾夏潮学人,日本中央大学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近代中日外交史、中外关系史、法治文化,招生方向为专门史。出版《厦门日籍台民之息讼解纷》《国际法与近代中日台湾事件外交》《近代初期中日台湾事件外交》等专著。

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

郭瑞卿: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妇女与法律史,招生方向为专门史。近年在(韩)《中国史研究》《东吴法学》《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研究

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关注灾害史及法律社会史的研究,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代表作有《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研究与论争》等专著,另有合著和编著成果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等项奖励。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考研

胡小进(胡晓进),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政治法律史、中美关系史研究,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在《史学月刊》《政法论坛》《读书》《美国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翻译出版学术著十余部;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新京报·书评周刊》《书屋》等报刊上发表书评数十篇。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

郑清坡,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乡村史,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近些年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河北学刊》《山东社会科学》《Rural China》等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宣部出版局第四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

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

刘丹忱,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国际儒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海外交通史学会理事、(日本)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主要从事中西古史比较研究、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与法律研究,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在《孔子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研究_人文历史考研

郑云艳,历史学博士,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外书籍史等,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在《文献》、《周易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出版科学》等CSSCI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人文历史研究课题_人文历史考研_人文历史研究

高翔宇,历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妇女史、儿童史研究,招生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在《学术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史学月刊》《中山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文化谱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北平儿童福利事业研究”。

相关招生信息详见: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内地硕士招生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

上一篇: 探寻新航路历史教案
下一篇: 晏绍祥:世界古代史研究日益走向世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