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读完中国古代文学史,对这阅读达8个月时长的传统文学书深爱有加。读书不是为了读完而读,理应是读前心念查漏补缺,充实身心;读中有所理解,若有所思;读罢融于自我,学会质疑。
再伟大作者写出的书都只是一家之言,阅读之余偶尔超脱书外,换种思维理解,达到自己学习的初念并有所进步,这才算是读好了书。常听闻,或曰:“读书不能有功利心”。吾等同论之。然而,首先要明白功利的含义。这个和读书有目的是不矛盾和相冲的。充实身心和增长知识是一种目的,但不是功利。
现总结一二我对此书的认知和归纳。如下:
其一,本书成于四十年代,后改订重装至八十年代初方成此版。 本书上起殷商,下迄清末,数千年中华文学发展依次论述,气势不凡,蔚为壮观。对中华文学史有个系统的整理与归纳。这个对后面的读者是很有帮助意义的。感谢!
其二,作者观点独特,真实,对各代之风骚圈点全面,引经据典,借用古代文学名论颇丰。自己也发挥新世纪新世界看法,公正评价,积极传扬。也许囿于时代所限,书中论述言语风格较为传统,具有当时氛围风格。突破点较保守。
其三,我且论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我之见解如下:中国历代文人都是境遇堪忧,命运多舛的。因为中国传统中文化都只是政治的傀儡,一代之君主,一代之政治,一代之文学气象。文人往往是寄生于政治之上。尤其,数千年来,儒家思想等中国主流思想都是要求丈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例如,晋朝著名隐士陶渊明即是从政不能,中途受阻,且投世外。风流不羁者诸如大唐李白,也是一心想着参政,完成政治心愿,可惜中年玄宗傲世,歌舞升平,晚年逢安史之乱,后参与永王李璘之乱,被流放颠沛流转中逝去。杜甫更是。至北宋东坡,依然政治不平,仕途跌宕,乌台诗案重挫之。南宋辛弃疾,一心想着灭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南宋最后文星文天祥死于元人狱中。元时,蒙古入主,文人被压制或者投敌事二主。明朝开启,一代文杰高启被太祖腰斩。而后前后七子诸人等等皆缚于政治,且无创新之风骚。清朝满人一统华夏,明末清初文人避乱出世,不想和异族同流合污,只有不论世事。中期文字狱兴盛,文人凋零。后期西学东渐,华夏向心力减弱。回溯殷商之时,文学文化文字也都起源发展于宫殿王所。周时《诗经》横空出世,虽多讲民间琐事,但是必由宫廷所编纂书写。春秋战国虽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大碰撞,出现了很多的哲学家和文化,但依然都是围绕着政治服务变化的,都是政治发展的产物。及至秦始皇合天下,焚书坑儒,滥杀文人。汉朝尊儒术,罢百家,意味着国家对文化的一统,文人要发展只能是寄生于此了。魏晋时期,文人多谈玄学,多怪异之人,也是跟政治黑暗有关。短暂的隋代,创造了科举,有利有弊,天下学者为王所用。
其四,综三之概述,作者于书中的论点是文学是由人民创造的,也并未将文学和政治一起论之。我于书中所读,不禁列述,提出质疑。我知这个跟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历史都是人民群众创造,何况文学。但是我此番质疑,心中已有所变化。这就是读书的作用,敢于意见碰击,相左。关于此问题,再不赘述。
其五,我总结各主要王朝文人处境的特点:秦汉尚武,文人多被压制;魏晋时期文人参政乱政多,善终文人少,被杀者多;隋唐文人多自信忧民有宏达政治抱负,有开拓精神,但看是哪个君王;两宋文人最为安逸幸福,整个社会国家尚文,所有朝代中最舒适的。但是参政者多在变革面前摇摆;明清文人已基本无创造性,只是汉唐之延伸。虽有明清小说,戏剧蓬勃。
其六,对于文学本身的变化发展看来。国家强盛则文化发达,文学发展,国家民族没落则文学没落,没创造性,这个跟国家民族政府的自信和能量以及社会的风向是很有关联的。先秦哲学散文,《诗经》文学发端;秦书同文;汉赋兴盛一时;两晋骈文兴起;南北朝绝句律师孕育;隋唐文学鼎盛,各派兴盛;唐末五代词开始;两宋词鼎盛;元戏剧,明清小说。 元明清三代,虽有当代兴盛之文学体裁,但是内涵大降,已没有汉唐的创造性,戏剧和小说多是唐时就滥觞。只是前期的发展而已,明清的诗词更是盛唐的模仿而已,创造者,独见者少之又少。政治文明文化文学哲学确实都是紧紧相关的。
其七,纵观历史,文化需要国家思想的进步,文学也是一国指导思想影响产生。中国数千年文学史,哪代能脱离的了和儒释道的联系。正如《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说再多也是难尽其言。人生得意须尽欢,纵使失意落魄时。什么是欢?欢就是人之所爱,干自己想干的事去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