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领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因此,要自觉把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本文从社会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的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最后提出改进社会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管理 民生 基层组织
一、社会管理的定义
社会管理,即对社会的管理,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认同、化解社会矛盾、秉持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
(一)改进我国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工业化、信息化及市场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利益格局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首先,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难以缩小,容易造成社会心理失衡,增加社会矛盾。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却无处诉求的时候,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其次,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人与组织之间紧密的联系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个人直接暴露于国家面前。这种个体与国家中间的“真空”现象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断层,个体缺乏一个能让其融入并找到归属感的组织,一方面社交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个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因为个体与政府对话的不对等,个体很难寻求到合适的表达渠道。
可见,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国家之下个体之上的社会组织的缺乏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党和国家在改进社会管理方面的努力
正因为我国社会管理有如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今年二月,中央党校组织开展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国家主席在开班式上发表讲话,阐明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并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信息网络管理、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等八点意见。
十二五规划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提出: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式。珠海市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上迈出了第一步,成立市委社会管理工作部,并将其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专门领导社会管理。上海、广州等地也用不同形式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可见,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从理念和政策层面一步步落实到实践中来。
三、改进我国社会管理的建议
(一)从理念上讲,要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
社会管理的一切行为和措施都来源于社会管理的理念,而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和责任监督机制的缺失等原因,我国的社会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表现在只重视经济增长而不关注社会民生,另一方面缺乏人民公仆的服务意识,不能做到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只有更新了社会管理理念,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要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社会公正”的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方面的意识也大大增强,这对党和政府在利益的合理分配、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社会管理的内容来说,维护社会公正,不仅涉及缩小贫富差距和调节经济利益,更包括民权的保障和司法公正等方面。所以,完整的“社会公正”理念应该包括:公平的政治参与及经济竞争、分享公共资源和共享改革成果、强调人道、照顾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能保证改革的走向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二)从归宿上讲,我国社会管理的落脚点仍然是保障民生
我国的社会管理之所以会面临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根本原因是社会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民生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要把它落到实处,就要把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满足民众在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关乎民生方面又容易引起民众不满的教育、医疗、贫富不均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切入点加以重视和解决。这样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改善社会管理状况,我们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前进。
(三)从主体上讲,要确立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只有在政府与社会充分互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做好社会管理职能。首先,要积极培育和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不仅可以协助政府落实民生方面的社会政策,还能帮助其成员分担风险。要在培育中管理,在管理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发展,引导各类非营利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行为和服务社会。其次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协调各方利益,为群众排忧解难和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载体。其中,社区建设逐渐成为一大亮点,是党和政府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另外,要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其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慧霞.《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思考》.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