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20多年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著名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崛起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入21世纪,人类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搜索引擎、广告引擎、社交网络、智能手机、无人驾驶、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一浪高过一浪,直至现在人们高度关注的ChatGPT,这些都是《网络社会的崛起》未曾预料和触及的新内容。
在农业和工业社会生长出来的理论在智慧生态下将面临巨大挑战。当代基层共同体生活,在时间上,由于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和应用,造成传统乡土社会“孤立隔膜”的空间中的人们,在时间上的代际继替发生了改变——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虽然生活在同一实体空间,却因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距离——生活在不同的虚拟空间中:所有社会成员,不分年长与年幼,都生活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但因为掌握智能技术的水平、能力、特点的差异,造成了年长和年幼两代人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造成了当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模式的新特点新趋势。这是理解当代基层人民生活的新视角,可将其称为“双重时空”。
基层治理应该重新定义社区。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是具有既定边界又超越既定边界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日趋融合的共同体。既定边界是人们现实中的面对面生活,必须面对面交往、不能回避各种现实社会关系等;网络环境下,人们超越现实空间,在网络上与其他平台联系起来,形成更大社区,不同网络中的社群交叉交错,形成扁平化的网状社会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治理必须在政策上从传统意义的宏观社会管理,诸如流动人口、老龄化、各种犯罪行为等聚焦到基层人民生活、基层社会关系、社区文化活动、网络终端行为、网络舆论等,全面把握现实与虚拟社会,从基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网络生活切入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讲的扁平,是指人们的公共生活、社会生活,本质上具有地方性、社区性、分散化,除非因某种需要必须集中居住,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工作需要、居住偏好、家庭生活等需要,分散居住在城市或乡村的不同空间中,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扁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层、底层、底部。这里讲的网状化,则是指由于现代通信工具,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彼此被互联网连接起来,作为网络终端的接收者、操控者,既与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同事同仁保持沟通,也与各个互联网平台保持联系,以此满足自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平台及其数据、算法实现成千上万终端之间的无限可能的连接,构成当代的人类网络,与平台链接的终端在空间上具有地方性、社区性、分散化特点。
基于这样理解的扁平化和网状化审视的基层共同体,要聚焦扁平网状化的社会结构,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居民身边,把社会问题的解决聚焦到社会底部,通过数据发现可能隐藏的问题,在平台上理解,在终端上回应,在虚拟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中解决。现代社会,“‘信息’的概念与‘社区’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必须看到,信息的概念必然涉及某种‘含义’在多个主体之间的认识、共享、传播乃至交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和迭代进步,工程师们不应把个人看作独立的存在,而应朝着关注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相互作用、利他性及个人之间的合作行为等方向演进。扁平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人们为了实施某一行动、解决某一问题,比如参加会议,不需要集中到特定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在不同的空间,包括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进行。线下和线上会议是在特定空间中进行的,在私人空间、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中同时进行,在空间上是网状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在时间上是共时的。这就形成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之间的新的行为方式、社会交往、互动方式,进而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模式。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