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杨晓雷:法律规制与技术赋能并举实现智能社会有效治理

杨晓雷:法律规制与技术赋能并举实现智能社会有效治理

杨晓雷:法律规制与技术赋能并举实现智能社会有效治理杨晓雷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步入智能时代,并在社会治理层面产生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律社会学_社会法律_法律社会学属于什么法学

杨晓雷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已步入智能时代,并在社会治理层面产生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对象的复杂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社会治理有着丰富的任务构成和价值理解,而其核心功能和要义则是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规则来实现健康发展和运行。作为“双刃剑”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下产生了诸多社会风险和问题,智能社会治理的主要思路和基调应当遵循社会运行规律,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法律等规则治理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进步。

相对于传统社会,智能社会法律治理有着诸多差异,因此,实现智能社会有效治理的重点和关键是在认识智能社会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理解其相关差异,从而在发挥传统治理模式有效性的基础上,形成智能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方法等有效认知和实践。

智能社会形态要素的发展变化

对社会形态状况的认知是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社会,社会形态要素的改变和差异导致智能社会法律治理对象、价值目标和方式方法的差异。人机混合是智能社会的基本样态,智能社会形态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机混合状态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

相对于传统社会,智能系统、机器及智能体,或作为整体的社会行为机制和平台空间,或作为生产工具和“生产者”,其辅助或替代人类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在促进社会生产能力和效果极大提高的同时,正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而当把机器及智能体看成独立类人的“劳动者”时,社会中劳动者的构成状况会发生巨大变化;数据已成为新生产模式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社会生产领域出现很多类似的新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相关要素的变化促生了一些新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主体关系,使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变化。例如,智能社会中的智能体是人还是机器、机器的行为如何进行界定、人与机器的关系该如何对待处理、智能辅助或替代下的人与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如何界定等问题的解决和应对,形成了生产关系的新状况、新形式和新模式。以往传统生产立体的、历时性的生产过程和关系现在越来越表现出即时性、共识性。在更加长远的未来,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将会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形态、人的生产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和机制等基础性层面发生深刻变化。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表现和保障。社会经济基础的新状态会在智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构造、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和社会组织设施构建以及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得到相应回应并进行调整。具体到法律领域来讲,法律构成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依据和主要组成部分,微观法律关系层面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以及宏观法律生成运行层面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内容,都要作出相应变化和必要调整。

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主要问题

基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智能社会法律治理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生问题。

一是智能社会的生产生活新样态,涉及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社会物质基础问题。具体包括社会行业领域的划分和社会分工新状况,社会行业领域中价值构成发展状况,社会主体发展和构成状况,社会行为构成、行为关系、行为方式、运行体系、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的发展状况等。这些发展现象和问题普遍适用于由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管理、法律制度等构成的社会全领域和全行业。在社会治理上,它们既是法律规则和制度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根据,又是法律规则运行发生效能的社会领域。

二是智能社会新样态的观念反映和精神价值,涉及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社会认知、社会意识、价值定位、社会文化心理态度等问题。这些方面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治理的领域,也是社会有效治理和运行的认知观念和精神价值基础,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条件、途径和手段。智能社会法律治理和运行要重视社会主体的思想认知、意识观念和价值态度,促进和保障智能社会建设、发展和运行。

三是智能社会的法律、伦理和政策制度,涉及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行为关系规则基础和制度保障问题。随着智能技术的社会应用而产生的机器主体地位、算法公平和歧视、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产权、数字平台功能等诸多法律、伦理和政策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具体社会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来解决,并为发展提供规则支撑和保障。另外,法律、伦理和政策作为社会治理规则,在整个治理体系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特征、功能和运行条件,相对于具体的治理问题解决,治理工作亟待建构以法律为主体的多种社会治理规范运行机制。

四是智能技术的有效赋能,涉及如何促进智能技术赋能各行各业以实现增产增效和良性运行。在社会治理层面,智能技术一方面可以直接赋能生产生活领域以实现有效社会运行,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原有技术在运行效率和效果上的问题。在法律领域,相关的技术赋能主要包括智能立法、执法、用法和司法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维度上,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问题本身,也构成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具体内容构成和结构关系形成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基本理念、内容、方案。

2022年3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在智慧劳动监察指挥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2022年3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在智慧劳动监察指挥中心进行数据分析。

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对象、目标和路径

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对象,指的是法律作为社会系统控制和运行的对象,主要包括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具体还涉及社会主体、事务、价值、需求等要素。作为智能社会法律治理对象,这些要素分布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在智能技术赋能下,相对于传统社会,这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对智能社会法律治理提出新的挑战。智能社会法律治理是一个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就是要将不同领域和行业中的这些对象性要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描述和梳理,以使整个规则的制定和运行做到有的放矢。

2023年3月2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道德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VR学习法律知识。

2023年3月2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道德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VR学习法律知识。

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目标,指的是智能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所应该实现的正当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意识、价值定位、社会文化心理态度等方面。因此,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另一个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在社会物质和精神活动相关的行业及领域中进行价值发掘、整理和塑造,法律治理目标就是基于这些正当价值,通过机制建构和关联运行,使得以上治理的对象性要素能够在法律所建构的系统和机制中合理有序运行。总之,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对象体现的是智能社会的物质存在,治理目标体现的是智能社会物质存在的主观认知和精神价值,智能社会法律治理一方面要使这样的物质存在得到有效治理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使这样的运行得到思想上、价值上的认同。

智能社会法律治理的路径,指的是规则和智能技术作为基础要素和根本条件,形成智能社会的规则治理、技术治理以及二者融合的智能社会治理模式。与传统社会不同,智能社会治理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包括法律在内的规则治理,即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规则和秩序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包括法律在内的规则的修订、完善、制定和实施来解决。法律治理任务实现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模式主要是在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在法律规则的生产和运行维度上,对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智能社会新生的事物、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运行体系和机制、社会认知、观念和文化进行重新确认、调整和安排。另一种是智能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工作,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在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相对于传统社会,在可能性上,智能社会法律治理更有可能借助智能技术、工具、手段和模式来赋能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社会运行;在必要性上,只有在对象和手段上实现同样能力的智能技术赋能,智能社会法律治理才能达到有效运行的状态。因此,智能社会治理要主动借助和应用智能技术以提高治理效能。

综上,技术与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智能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智能社会治理的理念、内容、方法也由此衍生而来。在具体的逻辑脉络上,智能技术的社会应用产生了社会治理中规则和秩序上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律等社会规则来规范其相关行为和关系,以达到对其应用的规范和治理,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效治理和运行。在技术和法律关系上,一方面体现为可通过技术直接解决其所产生的社会运行出现的负面价值问题,并获得法律等规则制度上的确认;另一方面还须通过技术赋能法律等规则的生成和运行,在治理对象和治理手段上实现力量的均衡,从而达到社会的有效治理。因此,智能社会治理需要法律规制与技术赋能并举,实现技术与法律规则全方位的有效融合。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6期投稿:zhongguowangxin@vip.sina.com

社会法律_法律社会学属于什么法学_法律社会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一篇: 宜君:社会法治在身边
下一篇: 论家庭与社会关系.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