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作家丹尼尔本人根本不满意,也不在意。一边很不心疼的把书本纸张拿来引火,一边在回答读者问时说某句文章中的话并非他所说。他在获奖感言中很失望地承认,这个奖项就是为大众设计的,为评委设计的,是为了感动而感动,为了迎合而迎合。其实,获奖,是丹尼尔的一个手段,是他真正可以发声,表达自由观点的开端。 获奖后,他拒绝所有加官晋爵的机会,因为那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获奖后,他编撰了另一个故事:回乡遭遇各种现实的纠纷。在这个故事里,他可以任意的发表他的言论,对自由、对写作、对艺术、对慈善,对礼仪。每一次冲突,每一个小人物背后,都是为了他发声而存在。但是在故事里,他对现实的不满使得他四面树敌,在走向死亡的最后阶段,所有人也并不能理解他的观点,反而为他的死感到冷漠。故事结束后,电影画面转向这故事的新书发布会上,新书的结局并不像故事里那么惨,而是恰好相反的很成功。这,也代表大部分人已经认可他在故事里的观点。这让丹尼尔很欣慰,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在故事里死去,却在现实中获得了重生。发布会上的作家,跟获诺贝尔奖时是两个状态,此时的他自信笃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因为,他,通过一个遥远小镇的经历故事,自由的展现出了他的观点言论,达到了他想表达,想发声的目的。发布会上有人问真实与虚构。我的理解,小镇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很遥远的小镇故事,来拉远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因为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冷静客观的看待事实,才能潜移默化的支持作家的观点,否则距离一旦拉近,读者很可能会像故事里的冲突那样,为了自身利益,不但不接受作家的观点,还会把他杀死。但是,故事里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利益关系,却是真实的。放大到任何地方,任何国度这种冲突和现象,都是存在的。丹尼尔只有在这样虚构的空间里,才能任意发表他所坚持的最真实的理念、观点和原则。从真实的现实中虚构出迎合大众口味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到虚构的故事中真实地表达作者意愿的作品,虚虚实实,只有置身故事之外却又身在故事之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吧。[咖啡][咖啡]
社会关系大网中的丹尼尔,迎合大众口味走向社会链顶端,最终能够自由发声的故事
社会关系大网中的丹尼尔,迎合大众口味走向社会链顶端,最终能够自由发声的故事社会关系大网中的丹尼尔,迎合大众口味走向社会链顶端,最终能够自由发声的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