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真知 | 这一个个“标签”,我们真的需要吗?

真知 | 这一个个“标签”,我们真的需要吗?

真知 | 这一个个“标签”,我们真的需要吗?我们在生活中或许喜欢将这些“标签”作为一个个趣味的梗调侃逗笑,但随之而来的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们逐渐被禁锢在标签化思维所围成的圈子里。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_社会生活_社会生活的意义

豆腐脑谁吃甜的呀?咸豆腐脑才最正宗!”

“肉粽永远滴神!没肉粽宁可不吃!”

“处女座有洁癖,白羊座热情开朗,摩羯座冷酷如冰。”

“00后嘛,个性张扬、被宠溺的独生子女。”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考证,你每天都在干了什么?”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社会生活的意义_社会生活_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不知不觉,人们开始喜欢给自己和一些事物贴上一个标签,并把这些标签词汇当做自己和事物的代名词。当自己喜欢吃这种口味时,别的口味就是怪;喜欢给自己或他人加上特定的“人设”,并且努力维持,担心“人设崩塌”。

社会生活_社会生活的意义_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我们在生活中或许喜欢将这些“标签”作为一个个趣味的梗调侃逗笑,但随之而来的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我们逐渐被禁锢在标签化思维所围成的圈子里。

“标签化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其要害是盲从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容易让人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人们往往容易落入这样的思维陷阱: 从单一印象,扩大到怀疑某个人、某件事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色彩各异的“标签”,不过是公众认知、表达的一种简易程序。“以小见大”的惰性思维,有时的确简捷、高效,但也可能有失偏颇。

标签式思维无意识地预设了一个片面的价值判断。倘若用一个标签去定性,似乎把问题看透了、解决了,但很可能把认知引向了错误的方向。正如俏皮话警醒的——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可能是唐僧。

那么标签化

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一,标签化是 思维惰性的使然。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习惯性的以标签化的方式去代替思考,本质上是以一种以惯性思维代替深度思考的认识方式。

其二,标签化是 社会焦虑的表现。社会转型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涌动,对资源匮乏的不满、对规范真空的焦灼,都加剧了人们标签化思维。

其三,标签化是 消费习惯的产物。在日常消费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关注消费品的品牌、质量和价,格等外在标签化因素,同时标签化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的需要。

标签的影响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

举些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同学喜欢早起,那么他就会被定性为勤劳的“百灵鸟”;而另一位同学喜欢晚睡,那么他就是我们常谈到的“夜猫子”。还有“傲娇的00后”、“油腻的中年大叔”、“有套路的老司机”、“抖音青年”、“吃货少女”、“社恐”、“养生白领”等等,“贴标签”、“下定义”的现象,不仅是年轻人的时尚潮流,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社会生活_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_社会生活的意义

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给人和事贴“标签”,这本来是一种常见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从出生之日起,身上就背负着各种身份标签,如性别、籍贯、民族等等,对事物进行标签化的归类,原本也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简便形式。 但前提是,这些标签是客观的、没有偏见的,有助于我们理性地认知事物,而不应为我们戴上“有色眼镜”。

目前,过度的标签化,其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本来是一个很乐于和他人交朋友的人。但是因为我之前喜欢独自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就给我贴上了一个“独来独往”、“自由主义”的标签,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不喜欢别人说我胖。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自黑,但是并不代表要一直叫我‘小胖’。”

“父母一直都觉得我很‘内向’,这个评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很多年。现在,我总是告诉自己‘内向的人不需要主动和大家交流’。我想过改变,但这个标签贴了太久,我没有勇气去尝试。”

如何应对标签思维?

1、 不对任何人妄下结论

不明真相,不予追究。人们往往会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或者听说他人对某人的印象,而形成自己对某人的刻板印象,所以在还未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前,请不要轻易下定论。

2、 接纳标签思维,多多正能量

人天生懒惰,在思维上也是。“贴标签”是我们的本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帮手。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强行拒绝“贴标签”,这本身就是在贴标签。所以,我们应笑看生活中的贴标签现象,以一种接纳、开放的心态对待它,不被它束缚。

3、 用行动代替语言,改变消极标签

一些人可能会被标签所左右,但是想要撕破这种标签,不是要无力地辩解些什么,而是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追求真实的自我,才能改变最初的观念和认识。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在不经意间我们很容易变成“盲人”。我们应该做到合理看待和对待标签,开阔眼界、理性思考——吃惯了咸味豆腐脑,也可以偶尔尝试下甜味的。

采写 | 黄馨雅 何梦慈

编辑 | 朱宏俐

排版 | 李雅颖

审稿 | 王芳 郑胜水 封雅婷

上一篇: 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维护特定群体权益
下一篇: 总政组织部领导就贯彻落实《军队社会团体管理工作规定》答记者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