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六)|新媒体概论:网络社会及数字化生存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六)|新媒体概论:网络社会及数字化生存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六)|新媒体概论:网络社会及数字化生存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院推出课程思政系列优秀案例。

2022年1月,本科生院已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推送宣传。近期,课程思政案例版块将陆续为大家展示北京交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风采。本期推出的是:2020年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新媒体概论》(课程负责人:黄彪文,教学团队成员:刘凯、李冰、晏齐宏、王靖雨、王晓培)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新媒体概论:网络社会及数字化生存

完成人:黄彪文 刘凯、李冰、晏齐宏、王靖雨、王晓培

审核人:刘凯

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授课对象:传播学与网络新媒体专业大二本科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通过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学习,提高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实现“卓越新闻2.0”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包括新媒体发展史、新媒体与媒介研究、网络社会、数字经济、新媒体文化、新媒体政治、新媒体日常生活实践、新媒体前沿理论研究等。

本课程被评为2020年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负责人:黄彪文,教学团队成员:刘凯、李冰、晏齐宏、王靖雨、王晓培。

案例简介:

“网络社会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概论中讲授新媒体社会学的核心内容,处于整门课程的中间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社会的主要特征;网络社会的流动性;数字化生存图景;数字治理;网络社会反思与批判。

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方面:掌握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时空变化、社会结构;理解网络社会的流动性、数字化生存、数字治理等相关理论;从数字鸿沟、隐私泄露、网络谣言等方面对网络社会进行批判与反思。

2.能力培养方面:提升新媒体与网络社会相关的理论水平,熟练将理论对新媒体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

3.价值塑造方面:通过对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生存的认识,引导其树立主流价值观,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建构积极的互联网职业伦理精神、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此外,该阶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道德品格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

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强烈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因而,新闻传播的教学工作在思政融合上存在天然优势,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三大类:

社会网络的特点_社会网络是什么意思_网络社会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任务要求、根本保证等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理论。新闻传播专业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必须牢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国家互联网治理法律法规。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严格遵守互联网伦理与法规。

3.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媒体、新闻工作者以及守正创新的案例。引入每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将其开发成教学案例。从例如全面脱贫攻坚战、建国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中美贸易战、香港问题等案例出发,深度解读事件中的新闻传播专业问题,并坚持正确导向,将课堂变成“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创新点:如图1所示,在横向维度上,本课程以思政元素作为设计依据,以专题研讨作为实施方式,训练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的层面切实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精神的能力,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在纵向维度上,思政教育更是贯穿了从课前阅读、事件评述到课堂讲授及产品设计、课程考核的全部教学环节,形成“学-用-评”的教学闭环,避免了课程思政“表面化”“两张皮”的问题。

案例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本节课程遵循“案例引入—理论介绍—自由讨论—深度剖析—翻转课堂”的方式,将网络社会理论的教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达到“思政教育指导课程体系、课程学习融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如图2所示。

社会网络是什么意思_网络社会_社会网络的特点

图2 思政教学的总体设计

(二)教学实践

结合案例教学内容,详细写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思政是如何在教学中予以具体落实和开展的。

1.案例引入(15min)

教学方法:案例研讨

教学内容:以新近发生的新媒体事件切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新媒体社会的主要特征。本学期课程选取以北京冬奥会为例,案例会在每次上课前选取最新的事件进行更新。

教学过程:让同学自由讨论观看2022年北京冬奥和2008北京奥运的不同,如疫情影响没法到现场、开幕式的风格、比赛项目的差异等,逐渐引导到直播技术等媒介相关的话题。北京冬奥会的8k高清直播画面、猎豹和飞猫等高速捕捉摄像机,都是在媒介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拜移动媒体所赐,今天人们不再仅仅坐在电视机前,而是在收集上通过社交媒体收看,随时还可以发弹幕等,而14年前社交媒体才刚刚兴起。

思政融合:结合冬奥开幕式的光影叙事、火炬点亮方式、冰墩墩、谷爱凌、苏翊鸣等一个个故事,讲述奥运精神以及为国争光的国家认同。

2.网络社会理论讲授(30min)

教学方式:多媒体讲授

教学内容:介绍荷兰社会学家梵·迪克的网络社会理论,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以及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等相关理论。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相对比较晦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自由讨论:如何看待大众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和比特?

思政融合:介绍网络社会和信息时代的相关理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媒介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习中培养信息时代的创新思维、社交网络的连接思维以及虚拟具身中的云思维。

3.数字化生存与数字治理讨论(30min)

教学方式:小组研讨

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对人的最大影响就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图景,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生存状态,即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即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是在数字化环境中所发生的行为的总和及其体验和感受。本环节希望学生从以下五方面的自身经验叙述,体会数字化生存的状态。

(1)体验虚拟生存状态:超越现实,实现自我;

(2)感受网络人际交流的魅力:实话实说,重在过程;

(3)体会虚拟社区的逼真:另类自我,真实呈现;

(4)尝试新型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摈弃物质属性,重新学会爱人;

(5)领略网络语言千姿百态:另类语言表达,另类存在体验。

讨论了数字化生存之后,启发学生讨论如何进行数字治理的问题。

“数字治理”的概念是指数字技术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平台与企业、社会组织、网络社群、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相关事务的制度安排和持续过程。数字治理的难题中,涉及到网络舆论、公共讨论、媒体守望、等问题时,自然将马新观等思政内容进行融合。

思政融合:要达到数字治理,就需要懂网、用好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

4.网络社会批判(25min)

教学方式:多媒体短片+讨论

教学内容:理解网络社会与数字化生存的相关理论后,最后让学生对网络社会进行批评和反思。课堂会播放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她》《人工智能》《头号玩家》等影片中的片段,反思数字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可能问题,并为同学介绍数字化鸿沟、隐私泄漏、网络谣言等问题。

介绍完以上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批判和反思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最后,布置“新冠肺炎中的谣言传播”为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用本节课学到的理论进行分析,形成小论文。

思政融入:学生在讨论数字鸿沟、隐私泄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特别是讨论网络谣言的成因和传播时,引入马新观中坚持新闻真实的原则。通过对网络社会的反思,培养学生理性讨论和在众声喧哗时代不被科技绑架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从课程作业和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网络社会以及数字化生存的相关从评教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这种结合案例讨论的方式让理论学习更易懂和理解深刻,同时在其中还体会到网络治理的难度,尤其是对坚持网络舆论导向和净化互联网环境的重要性,课程中并没有刻意进行思政教育,但在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树立新媒体时代的理性人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一是“网络社会与数字化生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两节课的时间有些紧,学生讨论时间如果不控制好,就容易超时,但如果刻意限制学生讨论,又没有把问题说透,影响学生积极性;二是马新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合比例、融合方式可以有更加自然;三是思政效果较难量化评估。

3.改进思路

1)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理论,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整个课堂就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教师只是进行引导,就可以解决讨论会挤压讲授环节的问题;

2)通过开发具有马新观特色的新媒体思政案例库,同时与实践环节打通,解决时效性、思想性与专业性难以有机统一的思政融合问题。

3)加强教师团队对马新观、中共新闻宣传史、媒介哲学等方面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信号与系统》: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抽样

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行车调度指挥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电磁场与电磁波》: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四)|《会计学原理》:分析京沪高铁报表 激发爱路报国情怀

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五)|《土力学》:一盘散沙的启示

6.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六)|《机械原理》: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7.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七)|《大学物理》:静电场中的导体

8.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八)|《无线通信基础》:回顾无线通信发展史,立志科技报国,在伟大梦想中成就事业

9.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九)|《数据库系统原理》:家国情怀、全面发展

10.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物流学》:我国物流发展辉煌的历程——自豪与使命

1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一)|《经济学原理》:强化思政教育,激发爱国情怀

1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二)|《供应链管理》:“啤酒游戏”课堂情境学习项目

1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三)|《交通运输设备》: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建设伟大成就

1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小故事与大道理

1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五)|《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工科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6.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六)|《几何与代数(B)》:从一道行列式问题谈秦九韶

17.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七)|《生活中的生物学》:由宿舍睡眠话题引发的制度自信讨论

18.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八)|《建筑设计Ⅲ》:一横一纵、多点协同的“建筑设计Ⅲ”课程思政建设

19.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十九)|《知识产权法(A)》: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

20.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大学英语预科课程I、II》:传中华文化思想、塑国际人才信念

2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一)|《广告学概论》:公益广告分析与策划

2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二)|《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之虚拟内存

2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三)|《体育I》:传承太极拳 坚定文化自信

2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思政科教相融的并行接口对分教学设计

2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五)|《经典控制理论》:润物细无声:经典控制理论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26.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六)|《操作系统(A)》:直面操作系统困局、激励自主可控担当

27.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七)|《运输经济学》:见证中国铁路发展,砥砺交通强国之志

28.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八)|《运输组织学》:交通运输线网与通道

29.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十九)|《交通设计》: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设计》

30.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世界一流的集装箱码头,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31.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一)|《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中茅以升精神的传承

32.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二)|《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全英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与思考

33.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三)|《轨道车辆设计》:高速列车头形设计与实现

34.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四)|《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3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十五)|《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上一篇: 重新解构消费者:八大人群九大场景,消费的底色
下一篇: 逗你玩 | “地摊经济”的《经济生活》分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