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贡献智慧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贡献智慧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贡献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及时廓清和拨开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

作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熊项斌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在近日举行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在对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立场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是回答“为谁服务”“为谁发声”“为谁支招”“为谁发力”的方向问题。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聚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用好调查研究,不断推出理论观点新、学术价值高、对策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应有要义和重要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及时廓清和拨开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

一是要回答时代之问。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时代意识,不能辜负这个时代,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当前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答好“时代之问”,就是要更加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好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一系列关系我国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二是要回答人民之问。我们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初心使命,保持和坚定为人民做学问、搞研究的理论自觉、政治信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答好“人民之问”,就要在尊重人民合法权益上多出“锦囊妙计”,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要更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密结合人民实践创造多出“精品力作”,及时把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讴歌展现;就要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把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凝炼和高度概括。

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人民”的概念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人民立场”是现实的,不是空洞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站稳人民立场,要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结合起来,要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特点结合起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重大命题。就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问题,既有物质性需要,还有社会性需要、心理性需求等。就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整个研究工作应该而且必须发生根本性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其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调查清楚,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需要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各地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重视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三大攻坚战,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按照宏观研究要“高”、中观研究要“实”、微观研究要“专”的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现有一些研究成果与实践脱节,“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在很大程度上研究选题的问题导向不准,精准性不够。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瞄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接好“天线”,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不断推出理论观点新、学术价值高、对策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和智库报告,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决策服务。

善用调查研究之器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认清事物本质、摸清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本功,也是参政议政的基本功。做决策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对情况的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能够实现“跟得上”“贴得紧”,能够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深度调查研究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用好这一重器,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邓小平同志指出,“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时,要有的放矢,要有明确指向性,防止“隔山打炮”,避免无意义调研,尤其是要选择影响和制约本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选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选择影响社会稳定矛盾化解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二是要谋划科学方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政策研究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前提是必须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做好调查研究,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性的研究和建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详实提纲,摸清实情,收集基础资料,力求准确、全面、透彻、全面了解情况。尤其是要明确对象,因为调研对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只有合理确定调研对象的范围,才能全面客观掌握实际情况。三是要深入一线调研。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要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践并不断完善,从而使决策意见更具有可用可操作性。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用好“调查研究”之利器,真正扑下身子、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做到亲自察看、亲身体验,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情况,紧紧把握发展实情,将存在的问题摸清弄实搞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DJ008]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 泉州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下一篇: 社会福利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