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9月,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夕,列宁撰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该书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毛泽东曾指出:“单有一九〇八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还不足以对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期革命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革命理论的经典著作,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向帝国主义及歪曲马克思主义“亮剑”
●面对机会主义的理论纷扰,为了寻求科学理论的指导,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家与革命》中创造性发展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革命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时代,国家的本质、职能和社会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帝国主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垄断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集中,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与银行资本相联合,控制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帝国主义在政治层面表现为经济控制政治,国家逐渐成为官僚军事机器,控制着本国和他国命脉。列宁指出,“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在上述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较量,也是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前奏。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等资本主义尚未成熟的国家发生巨大危机,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冲突加剧,出现新的革命形势。1917年3月,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孟什维克认为俄国应该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支持俄国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了牢固掌握权力,维护自身利益,对外继续推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前线的战败,进一步激发了俄国社会矛盾。1917年7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遭到临时政府残酷的镇压。此次事变之后,俄国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手中。革命形势刻不容缓,只能走武装起义的道路。为了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布尔什维克亟需正确的理论指导。
为了寻求科学理论的指导,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列宁系统摘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主要著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笔记,这是《国家与革命》的雏形。《国家与革命》也是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斗争中产生的。自19世纪末起,出现了一批“动摇于改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人”。这些以考茨基、司徒卢威等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在国家观和革命理论方面,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理论,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极大危害。面对机会主义的理论纷扰,列宁正本清源,在《国家与革命》中创造性发展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全面阐发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刻论述共产主义及其发展阶段
1918年5月,《国家与革命》(共六章)在彼得格勒出版。1919年再版时,列宁增补了第二章第三节,新写了序言,这也是我们今天通常看到的《国家与革命》的版本,全书共有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一篇跋。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发。具体而言,《国家与革命》包含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内容: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及国家问题,但二人并未写成系统的国家观著作。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系统总结和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以及消亡等。列宁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一观点,是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相关论述为基础的。当“社会陷入到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的时候,整个社会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将冲突维持在秩序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既然是在激烈的阶级冲突中产生,那么必定有一个阶级利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实现政治统治,对其他阶级进行压迫。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统治阶级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阶级也将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冲突的不断扩大而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国家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全面阐发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十分重视暴力革命。是否承认暴力革命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新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列宁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暴力革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革命现实继续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严格限制了革命暴力的使用条件和使用对象。在使用条件上,列宁认为在革命战争时期可以使用暴力,对压迫者进行反抗。而在无产阶级国家的建设期间,需要谨慎使用暴力。在使用对象上,列宁要求必须严格限制革命暴力的使用对象,不能压迫打击人民群众。总体来说,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之后其他无产阶级国家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十月革命的实践经验,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列宁认为,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多样,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政治形式,但归根到底还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无产阶级专政并不仅是革命之后建立国家政权,还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这些任务主要包括:建设巩固国防;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等。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以暴力的手段,维持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权益。同时也需要以和平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建成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深刻论述共产主义及其发展阶段。在列宁看来,国家消亡与未来共产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系统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专政是针对压迫者、剥削者和资本家的,民主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所享有的。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社会主义阶段。在该阶段中资本主义已经被消灭,生产资料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每个社会成员完成定额劳动,按劳动量分配消费品。处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存在的意义只是用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该阶段中,阶级已经彻底被消灭,国家不再是暴力镇压机构,而是社会管理机构。人类从形式上的平等发展到事实上的平等,人们对于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转变为习惯遵守。当真正达到上述条件时,国家就消亡了。
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科学指导
●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抵御资产阶级各种错误思潮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重读《国家与革命》,把握蕴含其中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有利于更好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与革命》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926年,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明确地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实际。他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拿了压迫别一个阶级的工具,我们的革命民众,若将政权夺在手中时,对反革命者要用专制的手段”。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暴力革命已经成为过去,但是革命和改革仍需继续。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和实施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为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原则和方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蕴含着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和方法。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今,列宁对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的思考,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应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使共产主义成为现实。其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革命时期,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新时期,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为抵御资产阶级各种错误思潮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深刻剖析了各式各样的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揭示其阶级实质和虚伪性。列宁将意识形态进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指出科学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虚假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资本主义打着自由平等民主的旗号,粉饰自己对于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目的,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它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鲜明阶级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当今时代,社会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错误思潮的危险性日渐凸显。面对思想领域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思想理论领域,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露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本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作者刘军 王子旋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