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达川22日讯(李富强 张小青 高洪远)基层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整个国家法治化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形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最重要目标,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依法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基层实现了法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川省达州市达州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推出“315”群众工作法,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激发了基层依法治理的整体活力,促进了全区信访形势的迅速好转和法治达川建设的深入推进。6月22日上午,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一行前往达川区信访局,实地调研“315”群众工作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胡敏,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政治文化室主任、研究员周庆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青连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郇庆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秉龙、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等专家学者参与了现场考察。达川区常委、政法委书记郑祖杰陪同前往。
在信访局群众接待中心,工作人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互动,详细介绍了“315”群众工作法,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了解决缠访、闹访、以访压法等现象,把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达川区提出并实行“三项制度、一个原则、五个到位”,即“315”群众工作法。“3”就是实名举报制度、查实奖励制度、诬告查处制度;“1”是指一切信访问题都要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研究解决;“5”包括问题解决到位、困难帮扶到位、重点稳控到位、依法处置到位、严格问责到位。经过政府部门的努力,“315”群众工作法在达川区落地生根,信访数量持续大幅下降,信访事项办结时间大幅缩短,重大敏感时段均实现了“零进京”“零到省”“零非访”。对困难群众实施的帮扶救助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因个人和家庭困难引发信访的问题。调研组专家还注意到,达川区司法局在信访局接待大厅旁边特意设置了达川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持有律师资格证的法律工作人员对有需要的信访群众给予法律援助。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在达川区信访局,实地调研考察“315”群众工作法
调研组专家充分肯定了达川区信访局探索出来的基层法治治理的有效路径和他们踏实的工作作风,认为阳光法治信访使信访工作制度化和法治化,给当地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翠屏街道杨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随后,调研组专家一行参观了翠屏街道杨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党委副书记为专家介绍了社区中心的相关情况。为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满足杨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增加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杨柳居委会为社区群众建造了15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包括党建宣传栏、数据监控室、书法中心、舞蹈室、老人日常料理中心、棋牌室、小型电影院等。社区中心向所有社区群众开放,不收群众任何费用,设施及开支费用主要来自企业赞助以及项目活动经费。调研组专家赞赏了杨柳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的种种举措,认为社区党委和工作人员的付出增加了社区的凝聚力,真正做到了常态化和长效化为群众服务。
通过本次调研,调研组专家对达川区干部踏实肯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有了深入了解。达川区通过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整合社会资源,打通困难群众救助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了高效、便捷、透明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为推进新时代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使财力得以下沉乡镇,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财力保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创新推行“315”群众工作法,向群众敞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的大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解决信访问题,全区信访秩序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些颇有成效的治理手段,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本地区居民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
人民论坛作为中央级党刊,将运用好权威媒体智库资源为达川区实现现代化基层治理实践和发展方向上把好脉,助力达川区全面创新现代化基层治理服务体系上取得新发展。“第六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暨达州·达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峰会”将于7月在北京召开,敬请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