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
“德不孤,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5月23日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解释
“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无援,必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朋友。
强化道德修养一向是儒家推崇的理念。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此句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人与人相处,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朋友。《周易·系辞上》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在儒家看来,虽然社会上有的人喜欢行善,有的人常常作恶,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喜欢行善的人总是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只要你真心诚意与人友善,就不用担心自己缺少朋友。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寻找朋友总是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这样朋友不请自来。庸俗小人与君子不同,他们总爱以花言巧语的谗侫作法诈取他人的友谊,但是这种人的丑恶嘴脸一旦暴露出来,总是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窘迫处境。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尤其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国家形成和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古代文献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带至日本。此后,《论语》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最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日本山梨县立博物院馆长、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守屋正彦是《论语》的忠实读者与研究者。他幼时便跟随父母学习《论语》,虽然不系统,只学习了书中的一些章节和句子,但“温故知新”“巧言令色”等名句依然早早镌刻在守屋正彦的脑海中。
德不孤必有邻下一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就不孤单,一定会有同伴。】
一谈到道、德、仁,总感觉高大上,似乎遥不可及,孔子说有德就不孤单,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来,先不管德的高低,一个人说话做事,其亲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软件上的陌生人当中,一定会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发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乱语,说话在理,做事合理,总有朋友点赞。如果自己永远和亲人、朋友统一不了观点,问题可能就是自己了,毕竟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孔子、老子、王阳明这些人,不光不孤单,而且其德行、德言被传承几百上千年,有的人说现在谈这些早就过时没用,我想说持这种观点有些过于自我和片面。孔子所处社会是奴隶时代,到了封建时代,即使朝代更迭,孔子、老子这些有德之人依旧被作为先师来学习,如果没有价值,难道后世几千年里所有人都是傻瓜大笨蛋吗?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现代社会自然比封建社会进步,不过这些进步主要在工具层面,人性一直没变,甚至人还保持着猿人时期的属性,比如领地之争、资源之争。虽说没有皇帝一统天下,但是工作中上下级之间有时候和被统治、奴隶又有什么区别呢?皇权看似一人说了算,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但治理国家依旧要讲理讲法,现代社会的自由也依旧是在律法和管制之下相对拥有,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不可能肆无忌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