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张学铭故居介绍(张学铭汪伪)

张学铭故居介绍(张学铭汪伪)

张学铭故居介绍(张学铭汪伪)1961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招待会上,周总理的一番深切致辞,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比激动,热泪盈眶。深受感染的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杨拯民,听完周总理的讲话后,忍不住说出了藏在自己心底多年的话:1936年12月26日,在

1961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的招待会上,周总理的一番深切致辞,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比激动,热泪盈眶。深受感染的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杨拯民,听完周总理的讲话后,忍不住说出了藏在自己心底多年的话:

1936年12月26日,在张学良的亲自陪同下,蒋介石抵达南京。当看到蒋介石被人扶着走下飞机时,陈布雷不禁哽咽起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没想到蒋介石却对陈布雷说:

早在月初的时候,当时陈布雷还陪着蒋介石在洛阳巡视,戴笠从南京匆匆赶来,向蒋介石汇报了一个重要情报:在8个月前,张学良就开始和共产党秘密接触,双方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张学良还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解决红军的过冬问题。

张学铭故居介绍(张学铭汪伪)

张学铭故居介绍(张学铭汪伪)

这边戴笠刚汇报完,那边侍从室就呈递上张学良刚刚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是张学良对自己进剿红军不利的说明,说军队内部情形复杂,请蒋介石亲临西安当面训勉,以安定军心。

图丨蒋介石与戴笠

蒋介石思虑再三,决定亲自一趟西安,当面训斥一下张学良,或可挽回局势。由于陈布雷在洛阳水土不服,患了肠炎,再加上劳累过度,身体状况太差,因此便返回南京养病。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让蒋介石顺利离开了西安。回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刻让陈布雷起草一篇对张、杨两位将军的训词,还特别叮嘱:张学良年幼无知,犯上作乱,而杨虎城则是真正的肇事者。是他利用张学良的天真、阅历浅,让张学良出面。

由于陈布雷没有亲身参与到“西安事变”中,对于张、杨两位的兵谏行为,陈布雷一开始坚定地认为他们是“犯上”,但随着了解到的内情越来越多,陈布雷逐渐感到张学良并没有作乱的心思,尤其是还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

政治,是陈布雷永远也搞不懂的东西。

按照蒋介石的叮嘱,陈布雷很快就写成了一篇《对张、杨之训词》,从头到尾都是以蒋介石的人格感化使张、杨感应,极力为蒋介石挽回一些面子。

图丨陈布雷旧照

张学良很快就被蒋介石送上了军事法庭,以“劫统帅罪”判处10年徒刑。放松下来的蒋介石决定去上海治疗一下背伤,并叫陈布雷一同前往,因为还有一些东西要写。

那一段时间陈布雷一直跟随着蒋介石,上海诊治后,蒋介石返回奉化卧床休养,躺在床上,蒋介石让陈布雷撰写一篇《西安半月记》,让世人了解事变的经过,使世人知道张、杨的“狼子野心”,使蒋介石的深明大义,才让他们悔过。

为了让陈布雷写得详尽,躺在床上的蒋介石,还亲自讲述了自己在西安“蒙难”的情形,并将自己被囚期间写的日记,交给陈布雷“学习”。

陈布雷自然明白蒋介石是什么意思,他替蒋介石写过各种各样的文章,唯独没有写过日记,于是便推辞说自己没有去过西安,对变乱经过不清楚,恐怕写不好。没想到蒋介石却颇为“大度”地说:

蒋介石说得如此斩钉截铁,陈布雷也不好再继续推辞下去,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

图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与张、杨两位将军合影

春节前夕,蒋介石再次返回上海,一为治疗,二为过春节。陈布雷找借口继续留在杭州,以便替蒋介石炮制《西安半月记》。几经寻找,陈布雷找了一家地处幽静的旅馆住了下来。

大年三十当天,陈布雷顾不得回家和家人团聚,命人在旅馆的房间里添置了一张写字台,为写作做一些准备,当天下午,陈布雷开始起草《西安半月记》。

由于缺乏参考资料,陈布雷只能一边炮制一边搜集资料,他十分后悔在溪口的时候,没有向蒋介石多询问一些材料。

整整六个小时,绞尽脑汁地陈布雷只编造了三页纸。

大年初一当天,陈布雷继续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编造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从上午起床一直干到晚上九点,终于完成了12000余字的初稿。

第二天,陈布雷带着稿子赶往上海,进呈给蒋介石。当天下午蒋介石提出了修改意见,让陈布雷带回去继续修改。经过几次修改润色后,《西安半月记》终于定稿。

图丨蒋介石对《西安半月记》的修改意见

经蒋介石、宋美龄同意,《西安半月记》被送到正中书局出版销售。陈布雷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件尴尬之事终于结束了。

陈布雷怎么都不会想到,他所炮制的这篇《西安半月记》一经出版,被中外各地报刊纷纷转载。一直到多年以后,不少人还根据这篇伪造的文章,颠倒“西安事变”的真相。

这也正是杨拯民多年来不甘心的原因。

1961年12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议的杨拯民接到通知,让他出席周总理举行的招待会,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当天晚上,和“西安事变”有关的20多位知名人士应邀到会,其中还包括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和张学铭。

在周总理致辞结束后,张学思提起了台湾发表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心情激动到难以自持,泣不成声。这个所谓的“回忆录”,和《西安半月记》如出一辙,都是国民党篡改而成,企图抹黑张、杨两位将军功绩的文章。

图丨西安事变后周总理(右一)在西安留影

周总理见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二十五年了,杨先生一家牺牲了四口,张先生还被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怎能使人想起他们不落泪呢!”

周总理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从沉重的气氛中脱离出来。二十五年过去了,党和国家没有忘记张、杨两位将军,没有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借着如此热烈的气氛,杨拯民也向周总理提出,应当把西安事变的事实材料整理出来,批驳蒋介石等人伪造的《西安半月记》,让世人了解“西安事变”的真相:

“你这个意见很好,最好由三方面有关人士组织一个小组,把它搞出来。”周总理当场表示赞成,并指示统战部负责组织工作。

其实这已经不是周总理第一次支持杨拯民批驳国民党。

1946年“西安事变”10周年之际,延安召开纪念大会,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险恶居心,并通知杨拯民参加,还要作发言。

图丨杨拯民发表演讲

在开会前,杨拯民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与他谈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穷凶极恶,忍不住气愤地说,自己碍于身份,不好说得太过火,让杨拯民好好痛骂他一顿。

当时杨拯民已经准备了一份讲话稿,立刻掏出来请周总理审查。周总理看了一遍,用钢笔改动了几个地方,加重了一些语气。

大会开始之后,周总理上台演讲,用愤慨的语调狠狠谴责了国民党和蒋介石,强烈要求国民党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演讲结束后,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大家的情绪已经被周总理调动起来。

稍事休息之后,杨拯民上台将国民党蒋介石也痛骂了一顿,一吐十年来心中的不快。会后,周总理再次找到杨拯民,让他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电台骂它一顿,并让西北局宣传部长帮他再改改稿子。

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前,杨拯民随代表团来到北平,周总理宴请国民党起义人士,点名让杨拯民出席作陪。宴会开始后,杨拯民向周总理敬酒,周总理高兴地拉着他,向同桌的客人介绍。

图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仍留在客厅和客人们谈话,杨拯民借机询问自己父亲的情况。周总理当即大声询问起义的国民党人士:“你们谁知道虎城先生最近的消息,请告诉他。”

政协会议即将结束时,杨拯民临时接到通知,要在大会上发言。杨拯民表示自己不想发言了,来人告诉他,这是周总理安排的,张学思同志也要发言。杨拯民立刻明白了周总理的意图,他想让大家知道,“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杨两家后继有人。

同年年底,杨拯民回到西安,不久就传了重庆解放和杨虎城被杀害的消息。悲痛欲绝的杨拯民请示周总理,周总理指示他立刻赶往重庆,并嘱咐他说:

在周总理的关照下,重庆方面为杨虎城将军举行了追悼会,之后从重庆沿江而下,到西安沿途各地又举行了多次公祭。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几十年里,周总理一直关照着杨拯民,杨拯民也一直视周总理如父执、严师、良友,他的一言一行,也深受周总理的影响。一直到周总理逝世多年后,杨拯民还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的场景。

1937年4月,周总理率代表团前往西安,准备南下与蒋介石进行第二次会谈,途中不幸遭遇土匪伏击,脱险后只得返回西安。第二天顾祝同派飞机将周总理接到了西安。

图丨杨虎城旧照

当时张学良已经被蒋介石扣押、审判,杨虎城也被逼“辞职”。周总理一到西安,立刻前去探望杨虎城。

刚好杨拯民刚刚从上海回到西安,听家里人说“周胡子”来了,立刻跑到客厅,趴在门缝上探望。之前他虽然没见过周总理,但已经听过关于他不少的传奇故事,对他十分敬佩。

等杨虎城和周总理谈话结束,走出客厅的时候,杨拯民一时间忘了离开,站在了门口。那个时候的周总理已经剃去了胡子,英姿勃勃的政治家风度令杨拯民肃然起敬。

周总理看到素不相识的杨拯民,向杨虎城投去了疑惑的目光。杨虎城会意立刻作介绍,周总理听罢快步上前,亲切地拉着杨拯民的手,询问他的一些情况,然后微笑着挥手告别。

短短两三分钟的会面,却让杨拯民一生都难以忘却。从小杨拯民就接触国民党的达官显要,他们都不像周总理一样平易近人,令人尊重。周总理离开后,杨拯民在心中暗自思忖:

图丨杨虎城与子女合影

1940年周总理从苏联治病归来,给延安带回了一台小型的电影放映机和几部电影。那个时候想看电影的人很多,但放映机只有一台,会放电影的只有周总理一个人。因此每天晚上,周总理都忙得不可开交,辗转延安各地为大家放电影。

无论路途远近,时间是早还是晚,周总理每天都给大家放两三部电影。有时心急的人们早早支好幕布,架好放映机,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无论多晚都没有人离去。

因为他们知道,周总理答应的事情,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1944年秋天,杨拯民因工作途径延安,顺路去看望周总理。走进周总理的窑洞,杨拯民仿佛回到了自己家,被周总理夫妇拉着嘘寒问暖,为他的工作提建议,想办法。

谈话时,杨拯民无意中看到周总理办公桌上放着的“政治课程表”,那些都是周总理为杨家岭的事务工作人员做出的安排,在教育领导干部的同时,不忘对这些服务人员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杨拯民从部队转业,到基层搞石油工作。第一次去北京开会时,周总理特地约他到西花厅见面。当时已经是夜里两点,中南海外一片寂静,可西花厅中灯火通明的景象,却让杨拯民心头一热。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周总理正在不分昼夜地工作。

图丨杨拯民在石油工业一线

来到办公室,周总理正在忙着处理文件,见杨拯民走进来,周总理示意他先坐下。没多久周总理就放下了手中的笔,与杨拯民亲切握手,询问他的近况。杨拯民说他已经转业去搞石油了,周总理点了点头说知道了,然后接着问道:

听完杨拯民的回答,周总理很是欣慰,鼓励他艰苦的环境可以锻炼人,要想做成一件事,还是要吃大苦,耐大劳,接着嘱咐他说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自己。

二人又谈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后,杨拯民发现已经夜里三点多钟了,急忙起身告辞,让周总理早点休息。周总理笑了笑说:“还早呢。”

图丨正在办公的周总理

1956年9月,杨拯民再次前往北京开会,在一个晚会上偶遇周总理。周总理一见到他,就和他谈起话来,着重询问了西北石油的情况,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最后问到杨拯民不知所措。

几年来学到的石油知识,被周总理几句话就问完了。杨拯民不禁感叹,周总理对我国的石油工业,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

1966年,杨拯民已经被调到天津工作,当年春节,恰好周总理到天津,杨拯民立刻前去探望。想到这一年是“西安事变”30周年,杨拯民便询问还搞不搞纪念活动。

“这要看形势的发展来决定。”周总理若有所思地说道。

那一天吃过饭后,杨拯民陪周总理打了一会儿乒乓球,那天周总理很高兴,兴致勃勃地说自己的身体很好,冬天都可以不穿棉衣和大衣。杨拯民敬告周总理还是要保重身体,周总理笑了笑说:

图丨1966年周总理在天津

周总理逝世多年之后,杨拯民在回忆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上一篇: 所罗门王宝藏(所罗门王的宝藏内容简介)
下一篇: 牛生麒麟猪生象(牛生麒麟猪生象下一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