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楞严经原文(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楞严经原文(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楞严经原文(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儒家宗圣曾子在他所著的《大学》一文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根本论题。论题是需要实证的,因此曾子在下文铺述了一个非常严格的逻辑论证方法。亲民止于至善,实际上展开来谈,就是下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更好理清这个逻辑结构,我们先看原文:“……,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儒家宗圣曾子在他所著的《大学》一文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根本论题。论题是需要实证的,因此曾子在下文铺述了一个非常严格的逻辑论证方法。亲民止于至善,实际上展开来谈,就是下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了更好理清这个逻辑结构,我们先看原文:“……,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真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現在我们来理顺一个逻辑纲要!曾子提出的总论是明明德,是亲民。要完成明德与亲民的任务,需要一套行之有効的逻辑顺序,依次完成即能达成。在这个纲要中有一个根本的关节处,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致知是明明德最底层的关节,此关节不活,则后面的意诚正心修身等一系列逻辑链就会停转。

楞严经原文(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楞严经原文(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因此《大学》一文真正的关窍就格物致知四字上。而致知的条件是什么呢?在格物!所以“格物”二字的内涵能否直正领会是重中之重!

如何理解l“格物”的用意?整个巜大学》里并没有明确解析。所以我们不防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作一个类比,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为什么呢?我想不能儒门道家或是佛家,既然都是圣人设教,语言虽千差万别,其意一也。曾子《大学》中明明德即了悟达道!此达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一看《尚书》中有r“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可以明明德即此道心。

既淡到心,自然不离佛教。我们可以从佛典找一找,也许可以找到与格物致知相类似的一个方法。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有这样一段,我向不妨抄录如下:“初于闻中,入流防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未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需要说明的一点,这里首句中"初于闻中”闻之一字并且闻声尘之肉耳之闻!肉耳之闻有声则能闻,无声则无闻。这里的“闻"实指耳闻之“知性”,比如有声能知,无声亦能知,知什么?知个无声也。所以“初于闻中”即实际上是初于知中也,只不过耳根圆通运用的是闻根而已。巜大学》中格物致知,亦是此知,只是不限于耳根或眼根丶意根而已。耳根圆通中所谓动静二相者即是物,物者万缘和合之像也。故须格之。故格物之格,实阻格外物勿使入内,外物不入,内心本自清净,即是意诚。秉持此意诚即正心也。所以只要保持外物外尘不入心,即格物。下文中闻与所闻,空与所空生与灭者,实际都是微法尘,物之微细者。

根据以上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中格物致知与佛经中耳根圆通确实可以类比相得,互相阐发诸圣先贤之达道了。故在此抛砖引玉与有识之士共勉!

上一篇: 黑野猪(黑野猪图片)
下一篇: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