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刊发在《人民论坛》2024年3月(上),题目为“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链接如下:
内容摘要:科学合理地认识与处理信息化与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是数学中国战略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当前,围绕这个问题,出现了不少错误的观点,如平行论述、刻意回避、厚此薄彼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困扰。实际上,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将信息化看作是人类工业化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我国则基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实际情况,一直在探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从理论和历史来看,正如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核能技术等发展阶段(或时代)一样,信息化也会经历模拟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量子计算时代。数字化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人们没必要因为任何理由而贬低一个历时长久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重要性,也没必要因此而认为数字经济、数字化就一定比信息化重要。
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经济 工业化 两化融合 发展战略
“数字化”已经成为一个频度最高的社会化术语。不久前,数字化还是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和IT产业发展的一个专业术语,社会大众应用得相对不多。但是,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颁布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出台,数字化更是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然而,“数字化”的勃兴自然而然地会遭遇到另外一个热词,即“信息化”。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关乎“数字中国”战略。
一、当前有关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错误认识及其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数字经济发展步伐,之前一直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行动的信息化正日益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是遗忘,信息化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或历史现象。当前,围绕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些认识和看法甚至是错误的。
粗略地来看,我们可以将这些错误认识和看法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平行论述。数字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共同出现,分别论述,但并不明确其相互关系。在一些地方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通过中国知网(CNKI)平台查询,也能找到大量的类似专业学术文章。
2.刻意回避。一些人在讨论数字经济时,有意无意地回避其与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谈数字经济(数字化),闭口不谈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及其重大意义,甚至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场合,直接地将信息化置换为“数字社会”“数字化”。在一些新闻宣传和媒体报道中,这种情况特别明显。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印象就是,数字经济似乎是横空出世或者是近年来才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
3.厚此薄彼。一些人错误地解读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历史内涵,随意界定其相互关系。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在自媒体中,其核心观点是“信息化过时论”,认为信息化是数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很多从事信息系统建设和IT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反倒容易抱持类似观点。例如,《中国数字医学》就曾经刊发专业技术论文,认为,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i]。
上述错误认知,给我国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是造成全社会认识的不统一。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基层干部,在面对数字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问题时,往往难以自圆其说,让人不知所措,从而给社会带来相当的困惑。其次是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执行和工作部署上,不仅带来重复建设问题,也容易加大部门间的协调难度。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或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时,有的还会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从工作上来讲,这种情况往往给地方工作带来明显的困扰。第三,这些无序状况,也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数字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信息化一直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要正确区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首先必须充分认清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历程。
(一)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认知体系
实际上,与数字经济、数字化一样,信息化同样是舶来货。但是,在长期的传播和演进过程中,来自国外的信息化被融入丰富的内涵,信息化最终成为一个完全中国化的词汇,以至于英语字典中也无法找到与中文语境中的信息化的内涵完全一致的词汇。
简要地来说,信息化认知的中国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化定义的中国化。根据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西方国家将信息化主要看作是企业发展的事务相比,我国将信息化看作是国家层面的事务,应该从国家层面去推动。其次是信息化认知的系统化。从西方国家一直以来的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应用的融合变革,因此,网络基础设施与电子商务是相互分离的两个领域。但就我国而言,信息化是由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融合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该系统由以下七个方面共同组成: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建设国家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二)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的理论最初是由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提出并完善起来的,其出发点是探讨工业化和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然而,信息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传入我国时,我国工业化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如何在工业化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便成为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我国对于信息化的认知不断聚焦到其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促进的关系协调(即两化融合)上来,并将其纳入党的最高战略行动中(如表所示)。
表、“两化融合”路径的探索
时间
主题
具体表述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
相互协同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
相互融合
“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思路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
深度融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建立了一整套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为实现上述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部署。不仅建立了体系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机制,而且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自上而下的行业管理体制(信息化应用推广体制)及其协调机制。在这套综合协调机制下,无论是电子信息和软件技术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信息资源建设以及各行各业的应用与推广,都能够得到均衡有序地增长,我国的信息化得以长期持续快速地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IT和信息化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
(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构了我国信息化领导组织架构,成立中共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委员会);2016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2021年12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这些重大政策,都是当前我们认识和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三、明确数字经济(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数字中国”进程和数字经济发展,当前有必要基于如下基本原则,明确其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关系。
1.信息化是技术中性的。早期的信息化强调物理、化学的感应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与作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超越模拟技术,人们开始强调数字技术对于信息化发展的日益重要地位与作用,此后数字技术一直主导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量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被人们寄予厚望,量子计算、量子通讯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一些科学家的判断,量子技术将在不远的将来取代现有的数字技术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向涛就认为,量子计算代表信息社会的未来[ii]。可以预期的是,量子化、量子经济也将主导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根据技术中性的分析,数字经济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但这与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并不矛盾。当前,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进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向;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技术路径和具体举措。
2.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定义“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的基本属性。为此,应该将信息化、信息社会作为工业化、工业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也就是说,信息化、信息社会是与工业化、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概念。正如人类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核能技术等发展阶段(或时代)一样,信息化也经历了、正在经历或将经历最初的模拟技术、当前的数字技术以及未来的量子计算时代。对比工业化及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特征,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属性和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3.结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历史特性,探索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为此,要特别强调我国发展信息化的独特性,探索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根据前述分析,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数字经济,其实都是舶来货,所以我国发展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必须立足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这个历史现实,脱虚向实,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我国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设计绘制一张图,以形象直观地反映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演进史及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图、工业化、信息化的演进史
从上图可知,根据人类工业化发展史,一类主流技术往往能够引领长达五十年以上的社会发展潮流。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也应该能够维持五十年的时间,因此对于这样一个长期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革命,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如“数字中国”战略)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人们不应该因为任何理由而贬低一个耗时如此长久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重要性,也没必要因此而认为数字经济、数字化就一定比信息化重要。
四、明确信息化与数字化(数字经济)的各自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和数字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各有侧重,明确各自的关键内容。
(一)更新国家信息化架构
从架构上,上述有关信息化的战略定位应该体现在架构设计上。客观地来讲,“信息化七要素论”是对当时我国工业化比较落后状况的历史反映,是个历史产物,带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对信息社会的潜在影响及其表现形式预估不足。此外,“信息化七要素论”试图解决当时我国工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条件下的认识问题,从表现形式来看类似于某种技术解决方案。
信息化战略的架构设计,应该超脱具体的项目工程,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与前瞻性,要着眼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远景统筹规划。总的来说,国家信息化战略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创新发展及其产业化。这不仅应该包括当前人们关注的数字技术,还应该关注其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科学技术革命,例如生物信息、量子技术等革命性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的决定性影响。毫无疑问,这将超越当前人们所应用的“数字产业化”的内涵,有助于拓宽、深化人们认识信息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前瞻性。
2.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革命。新技术对于产业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新技术本身带来新的产业,例如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规模都非常庞大,动辄千亿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结合,改造并形成新的产业。无论是哪种产业创新,都带来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引发产业革命。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现在的产业发展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将日益具有颠覆性;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正蓄势待发,有望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于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革命,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进行前瞻性布局。
3.经济社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持续创新必然引发经济社会变革,并对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带来重大影响。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改变生产要素与生产投入结构。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最大的变革,就是形成了新的生产要素,即让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
其次是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源泉,被跃迁至新的发展平台,即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如平台经济、电子(移动)支付、现代物流体系、云计算中心(算力设施)等。
第三是产生新的贸易形式,即以跨境数据流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正深刻地重塑国际贸易格局。
第四是信息空间成为人类社会新的三大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之一,正在深刻地改变国家治理体系、国家安全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结构与内容。
第五是信息化正让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不断影响社会个体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
4.制度变革。信息化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快速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化、工业社会的制度架构,也不断地诞生新的制度空间。所以,信息化战略架构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标准规范建设,也包括法律法规的各个层面的更新与创建。
(二)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
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存在两种情况。首先是应用数字技术将实体业务的物理方式转变成虚拟空间形式,其次是在现有的信息化或数字化基础之上改造升级。从现实来看,虽然两种形式都存在,但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二十余年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第一种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了,特别是在平台经济日益占据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第一种情况确实比较少见了。因此,就我国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来说,主要是指第二种情况,即如何在现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基础之上,实现国家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就是当前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行动举措。
基于上述国家信息化战略架构,我们可以将数字化转的主要内容看作是如下几个方面:从主导技术来看,数字化转型就是推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要大力开展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从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来看,在继续开展国际数字经济合作的同时,应该根据国家“双循环”战略要求,加强数字经济内循环建设布局;从数字技术来源来看,在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更应该加强信创产业发展,着力克服“卡脖子”问题;从建设主体来看,在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布局中的中坚作用,扭转国有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边缘化趋势;从数字经济发展要素来看,除了传统要素之外,必须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化进程;从发展方向来看,不仅要实现数字技术的自主可控、创新发展,也要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发展伦理来看,要从前些年的野蛮式发展模式向合规经营转变;等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并不仅仅是技术或产业发展问题,也是思维、发展模式、伦理的转变;既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也是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数字化转型本身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基于现有的技术、产业、国内外发展环境去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
[i]左惠玲等,医院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辨析与思考,《中国数字医学》2022年第10期。
[ii]向涛,量子计算:信息社会的未来,《物理》2023年第1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