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25马理论er!
亲爱的考研学子们,请允许我代表雪衣学姐马理论考研团队,向大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在考研路上的坚持与努力,也感谢你们对雪衣学姐马理论考研的信赖与支持,在未来,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干货内容。我们将深入剖析马理论考研的命题规律,为大家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大家知道,在考研的道路上,原著话语不仅是考试的重要内容,更是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文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原著精髓,我们特别推出原著名句赏析,让原著的光辉照亮你的考研之路!让我们走近原著的世界感受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智慧!
名句赏析:第4期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话语来源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
背景介绍:《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于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记事本中一段笔记。恩格斯于1888年将其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出版。《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从理论上而言,《提纲》的写作是为了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从实践上而言,马克思也必须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来消除“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知识定位
1.唯物史观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的原则: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索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的本质内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尽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等多种具体形式,但本质上看,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关系本身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马克思是在对人的社会性的考察基础上构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图景的。
核心内容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一经典论述当中有着两个核心的关键词:“现实性”与“社会关系” 。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考察,我们才能把握好马克思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指称着人的本质。
1.对“现实性”的理解: 这里的“现实性”,直接对应的应该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在谈论人的本质问题时的“抽象性”“理想性”,同时它不能等同为现存性或实存性,它带有合理性、必然性甚至应然性的意思。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形态可能会导致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实存,也就是说人的本质理应是(合理、应然也必然会走向)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不排除有与之不相符的实际状态。正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说成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从现象上看,人还是作为个人存在,从本质上看,才能看到人作为关系存在。我们不能否定一个个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抹杀个人的真实存在,只讲关系不讲个人,必然会走向思辨哲学,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对“现实性”的一个例证。
2. 对“社会关系的综合”的理解:这里的“社会关系”,与之相对应的直接是自然关系,作为生物物种的人形成的关系,比如性的关系,也有抽象的或想象的、理想的关系,比如爱的关系。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不仅仅包括这些关系,但更着重强调的是人们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阶级关系、法权关系等关系,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比如剥削关系出发,但作为目标追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联合的社会关系(也是为了合理性、必然性)。在合乎现实性上、合乎必然性上,人应该成为合作的联合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总和”,不是一个人的所有关系与其他人的所有关系的相加,也不是各种各样的关系的相加,它强调的是人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等着被我们发现的,不是某些哲学家可以抽象提炼出来的,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共同打造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
相关名句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对唯物史观出发点、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另一角度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料系列
25初试全程班
课程咨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