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模块常用术语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一、收入与消费
1、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稳定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为消费提供必要条件。
2、(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出台多种刺激消费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营造良好
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消费为导向,推动生产的转型与升级。
(3)生产决定消费,要重视创新,提高生产的质量,为消费创造动力,提高消费的质
量与水平。
二、生产与经营
1、所有制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交叉持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国企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2)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积极推动土地自由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产业化。
(3)深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政
策与法规,发挥非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企业的经营
(1)推进供给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供
求结构)。
(2)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重视创新,转化经济发展动能,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3)完善企业管理,优化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
(4)完善分配政策(或者用人制度),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5)重视产品质量,培育产品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6)整合上下游资源,多元化经营,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拓展盈利空间。
(7)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调整生产和经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需求。
(8)整合全球营销资源,扩宽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9)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电商等拓宽产品市场,实现增收。
(10)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三、市场经济
1 、市场和宏观调控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科学调控,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
(2)政府要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
(3)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应重视信用制度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
序,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能科学调控,集中全国
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5)政府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的制度性成
本,激发企业活力,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 、国家财政与宏观调控
(1)国家对中小型企业要减税降费,减轻税收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 加大对科技类
等重点企业投入,增加资金支持。 /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缓解中小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适用于小微企业负担重、融资难等情况)
(2)健全金融市场,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实施积极财政与货币政策,适度增发赤字,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3 、发展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1)重视创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巩固我国实体经济根基(或者实施乡村振兴或者
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2)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或者创新理念、绿色理念、协调理念、开放理念、共享理念),
推动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或者互联网与其他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或者制
造业)的转型升级。
4 、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
(1)转变对外经济方式,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国家话语权,推动技术和标准走
出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必须符合中国标准才能出口”)
(2)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参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3)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
放型经济水平。
(4)重视创新和质量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成出口核心竞争优势(包
括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出口优势)。
(5)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优化外资营商环境,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让世界共享我国
改革开放的红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依存度。
(6)扩大进口,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满足国内民众消费升级需要的同时倒逼国内企业
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7)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良好的国家商贸环境。
必修二 《政治生活》
一、国家性质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我国人民民主是 最真实的民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权益日益得到充分实现,
且有物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人权得到尊重和实现);使 最广泛的民主(享有权利的
人很多,人享有的权利很多); 最管用的民主(国家从上至下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来
保障)。
3、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5、公民要自觉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感,依法有序政治参与。
二、民主管理
1、村民或者居民实行民主管理,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2、实行民主决策,涉及本村或者小区的事情由全体村民或者居民集体讨论决定。
3、实行民主监督,监督村委会或者居委会改进工作,村务公开,使基层民主健康有序。
4、鼓励村民或居民自我教育。比如利用文化礼堂开设阅览室、在小区开展法律宣传活
动,评选文明示范户,形成文明风尚。
5、推动村民或者居民自我服务。通过社区养老、幼托等方式实现社会自助和邻里和谐。
6、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有序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的核心知识
1、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
2、正确行使政府职能(保障人民民主或者长治久安;经济建设职能——宏观调控、市
场调节、社会管理、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文化职
能;生态文明职能
3、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优化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4、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合理划分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5、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建设权威型政府。
6、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法规,敢于担责,做到法律规定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建设法制行政府。
7、充分利用政府权利的制约监督机制,发挥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体系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运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进行自我监督。
8、推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打造廉洁型政府。
9、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各种力量有机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尤其用在材料中有众多部门因为政府的调动而高效行动时。)
10、增强权力意识,审慎用权,民主科学决策,减少工作失误。
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
12、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应严格执行人大的决定。
(其中,2、3、4、6、10、11、8 最重要)
四、人大及人大制度
1、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有权做 XX。
2、人大及时行使立法权,为 XX 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 人大民主立法,提高法律的质
量。
3、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积极行使提案权/表决权等。
4、坚持民主集中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各自的积极性。
5、要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共产党
1、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以下三条具体题目三选一)
①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 XX 有集中统一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项工
做中落实。
② 重视党的领导核心,党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办
大事,发挥举国优势。
③ 党的领导是最高的政治力量,是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也是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或者生命与健康)放在首位,尊重人民主体地
位,坚持群众观点。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4、科学民主执政,制定合理的方案,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群策群力(或者群
防群控)。
5、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尤其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发
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6、践行党的宗旨、宗旨和执政理念。
六、民主政治(政治制度)的核心知识
1、坚持党的核心领导
2、坚持依法治国
3、人大行使立法权,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4、坚持民主集中制,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5、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在 XX 方面的积极性
6、坚持基层群众自治,调动民主的积极性。
七、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
4、作为负责大国,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地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5、国际组织在促进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调节纠纷、缓解矛盾等方面起着
积极作用。
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应努力增强综
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7、世界各国硬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8、积极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必修三 《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经济:
(1)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文化
对经济社会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交融。①科技、教育、人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产业
迅速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方向保证或者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改变实践
活动、认识活动或者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对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文化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5、经济对文化:经济决定文化,能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传播
(1)要通过商贸活动、教育等多种途径,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
(2)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世界各地的信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的强大功能,因而成为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的
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2、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
变。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如果顺应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适
度改进,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剔除不良的部分,吸收有益成分,并结
合时代内容创新。
(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
个方面。
(5)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
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6)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
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3、文化的创新
(1)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
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
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注入时代精神。
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的
繁荣。
⑤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能求同存
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特点: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
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民主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
梦想精神。
(2)核心:爱国主义
(3)特点: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点
(4)作用: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能维系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之魂。
(5)措施: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现状和对策:
(1)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当前文化舆情领域存在诸多乱象的根本原因。
(2)国家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在提供多样文化的同时要弘扬主旋律,
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公民要提高眼力,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4)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要树立高度的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实现 文化强国
目标 。
(2)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 化培育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
人。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发展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学习 先进道德模范,在全社会弘扬 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 思想道德素质。
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弘扬志愿精神。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 (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能指导人们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
和控制作用。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尊重
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尊重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认识论
1、实践也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动力 / 目的和归宿 /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获得真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又体现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使人们去认识;实践
能为认识提供丰富的材料;实践能为认识提供先进工具,破图人的感官局限;实践能锻炼人
的认识能力。)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发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
正确的认识。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3、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受主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对象会出现不同
的认识。
主观上看,人们的实践水平、知识积累、方法立场均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
法。
客观上看,客观事物往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本质暴露也有一个过程。
4、真理的有关知识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超过这个条件和范围或者离开这一特定过程,真理就变成
谬误,即真理与谬误相伴随。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受主客观条件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也有一个过
程,要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检验发展真理。
(三) (唯物)辩证法
1 、 联系观
(1)联系的三个特征: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认识事物时切忌主
观随意;做事情时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部分,整体功能的变化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要求树立全
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发挥起着决定作用,要求重视
部分,用局部推动整体。
(3)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要求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
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2 、 发展观
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
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又要克服困难。
③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
量变基础上形成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的。
3 、 矛盾观(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基本属性(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即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体现在……
同一性体现在……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做事情时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
决矛盾。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或者不同侧面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相互连接,且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要求我们积极研究特殊案例,从中
总结出一般经验。
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具有普遍性的特殊事物,要求我们在普遍性的指
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做到个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
(3)主次矛盾或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主次矛盾(做事情):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被支配地位,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兼顾
次要矛盾。
②主次方面(看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分清主流支流。
③主次矛盾或者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重点
(或分清主流支流),又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或不忽视支流)。
4 、 辩证否定观
(1)辩证法的有关知识
①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以吸收、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成份作为自
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中总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按起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
的、创新的。
⑤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善于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中总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按起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
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
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3)创新的意义
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推动社会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历史唯物主义
1. 社会历史观
①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 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 人身价值观
①人身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
用。正确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要将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
⑤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
各模块常用术语总结.do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