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oc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oc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doc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实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

要趋势,其实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大

学生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多元文

化,并且调动他们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主要就是在經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精英

文化和大众文化、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各种类型文化

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一种局面。相对于一元文化来说,多元文化是指在一

些文化问题方面,如人生理想、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追求异趣和观念差

异。多种文化在碰撞和融合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

新价值观和旧价值观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如果没有

正确地对其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淡化、政治信仰模

糊等问题。价值观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引

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相

反,错误的价值观念则是会限制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意

志力较差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在信念选择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

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态势、产品分配

方式、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人们在价值判断和价

值选择上有了较大的自主性。面对大学生多样化和自主性的发展需求,高校传统

形式的思想政治方法已经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改进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期望功能和显示功能之间的吻合度。换句话说,就是指相关教育人员通过一定

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行为方式和

思想观念的强化作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可以

丰富其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

的生命与活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积极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对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构建和谐

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富强和复兴等,具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

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承者,其价值观念对国家和社会的

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践行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发

展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内在的要求。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和践行,可以加深其对诚信友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认同,提升其的民主观

念和法制观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由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使得各种价值标准同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

思想观念。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在价值判断上还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

态,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从而出现价值标准、价值取向混乱扭

曲和真空的局面。

2.部分大学生存在功利化、个人本位思想

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化,同时又受到

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突出个性、展现自我,个人主

义、利己主义思想突出。这种个人主义很容易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

想逐渐被削弱。此外,在功利性文化和商业文化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受到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没有学习积极性,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3.高校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机制不健全

学校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制定了与社会发展相

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发展

和成长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学逐渐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许多

高校开始对外扩招,使得高校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至于在教育中出现了很多弊端,与大学生的价值

取向和价值观念相脱离。一方面,忽略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主要表现为“重理论教育,轻人品培养”,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培养力度较小;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手段有待改进。

高校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强化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使其在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将核心价值观引进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生

活的方方面面。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方法

1.健全教育机制,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

高校应该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工作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

容,将其列入学校议事日程,明确教学任务、合理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位。同时

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规范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强化大学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引

导大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重视思

想调节,加强制度规范

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工作中,应该重视思想环节,创造

公正、公平、关爱、和谐的校园氛围,包容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达成思想上

的共识。同时,高校还要制定相關的核心价值观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大学生的

基本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强化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推动大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3.创新培育方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开展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

观念践行和培育工作中,应该不断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创新培育方法和手段,

从而有效提升核心价值观念的整体培育效果。第一,高校应该科学准确、全面深

入探究和把握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以及价值诉求,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培育手段和方法,促进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工作

的有效展开。第二,高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和资源,深入开发特色活

动和校本课程,通过多民族联谊、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开展,促进大

学生培养友善互助、民族团结精神。例如,政法院校在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过

程中,可以模拟法院活动、法律宣传月等相关活动,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和宣传,

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

民主观念。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培育方法,开展各种特色活动,丰

富培育内容,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培育工

作的整体效果。

4.优化校园环境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

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加强

校园建设,促进校园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使用功能的有机统一,营造一个安静、

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不断陶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情操。一方面,在校园布局、

绿化设计、教舍规划等方面,应该对师生心理发展、精神风貌、文化、宗教等各

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物化教舍,充分展现学校教育的风格和特色,让校园变得

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适时开展各项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例如开展学术报告会、书画摄影展、社团活动、辩论赛、校园歌手等多种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同时又可以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

素养。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开展相关培

育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

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工作,健全教育机

制,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 用;重视思想环节,加强制度规范;为大学生营

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效果,使大学生能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森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探析[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9):25-26.

[2]董 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 淮海工

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29-131.

[3]邹磊磊,胡晶君.多元文化视域下广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7-18.

上一篇: 社会工作师证是干什么用的
下一篇: 社工资格证是什么证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