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这是一门基础研究理论,大家不要望文生义得出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政治的经济学,西方还有一个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是经济学下的一个分科,两者其实都是基础学科,只是它们所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阶级立场下,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马克思称他们是庸俗的经济学,特别地专注于分析表面现象,比如需求和供给,忽视其内在的价值关系,也指不愿意以公正的科学方法探究经济关系,尤其害怕对潜藏在商品交换行为下的阶级关系的研究。所以西方经济学不管论证的多么严密,引入繁复的数学公式以证明其所谓的科学性,都不能改变其内在庸俗性与伪科学,所以看西方经济学著作,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剥削有理”。就像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当然这本书我是没有看完的,毕竟哈耶克们所谓实现他们的“自由”,方法其实也简单,那就是我们安心在家饿死就好了,这其实就像李自成们干嘛不为了大明的天下,而安心饿死呢?)
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4-15世纪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产生了视野集中在流通领域的重商主义思想。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首先把研究对象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是法国的重农主义,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随着无产阶级的斗争,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就具有科学和庸俗两种成分,在它以后沿着这两种成分发展,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
本课程讲授的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过众多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发展、充实的理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所需要具备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的逻辑思想,大家不要把像在中学那种,学习一个概念,记住就行,在现在是不行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大家独立的去思考,我们教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大家通过思考,才是你们自己的。就像是后来的列宁,他也不是照搬马克思的现有理论,教条的去应用,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新理论。当然,我们说不能教条主义,但是你也不能脱离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不然就必然走向它的反面,成为修正主义。)
三、经济——人类的物质生产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活动体系
(一)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人类以其特有的资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群体力量,超越自然给定的物质条件,形成了与其他生物完全不同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推动人类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力量就是劳动。
人类的劳动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人类的劳动改变着自然,为自己创造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资料。与此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形成了以劳动为中心的身体结构、精神面貌、社会组织等一般特征。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二)人类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在意识支配下的能动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在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因而人类劳动是物质生产活动,支配人类劳动的意识,则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马克思
(二)经济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总和
人类是以群体、社会的形式从事物质生产获得的,因此,除直接的物质生产以外,人们还要对生产的结果——劳动产品,进行分配、交换,最终才能进行消费过程。在人类社会中,没有分配和交换,劳动产品就不能最终进入到消费过程,因此,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体,就构成了我们称之为“经济”的过程和内容。
没有直接生产过程就没有可供分配与交换,乃至消费的对象,因此,在整个经济过程中,直接生产过程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
四、人类社会社会生产活动的构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生产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生产力体现着人类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应自身需要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因为人类生产获得作为社会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人类的出现,是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力”——生产力,在生产力的作用下,自然界的各种自在之物转变为适应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人为之物。
生产力因人类的存在而出现的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力量。而人的特征就是具有智慧,能够认识、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生产力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生产力就是这种认识的物化。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通过劳动者本身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物化为生产力,其中生产资料又可大致分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力三要素”。
注意:三要素不等于生产力,只是从物质上的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只有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物化并相互结合起才成为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主观、能动因素,其它是客观、被动因素。
生产力是一种物质的力量,它通过物质间的作用,改变自然界,实现生产活动。因此,我们又称之为物质生产力。但是生产力作为物质力量是由人类发动而产生,是人类对自然力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力,所以,这种物质力量中必然体现着人的性质。
生产力又是一种社会力量,是人类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力量,因此,我们又称之为社会生产力。由此也可以得出:生产力必然体现着人类及社会的性质。
生产力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的技术联系,而是一定社会关系下人与自然的技术联系。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类是以社会的方式结合起来从事生产的,因此生产中必然存在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依据相互结合起来形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又称为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相互结合的依据有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物质属性所需要求的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方式。
2.生产中人们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利益而形成的结合方式。后者构成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存在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但是,其中最基本的、决定着其他关系性质的是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政治经济学把这一关系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础?
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对生产资料的战友和控制情况决定着生产的过程、生产的成果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劳动者在生产中自主生产还是被其他人支配下生产、决定这劳动产品的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在直接生产、产品分配、产品交换、乃至消费过程都打下自己的印记。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其中生产力作为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共同决定着生产的面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统一体。
人类社会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这一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之一。(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传统认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首先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革命的因素,是经常发展变化的,而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在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不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最终会被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先进生产关系所代替。
2.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再认识
传统的奖罚中存在着若干的漏洞,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别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侧面对社会生产的考察。它们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事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作为两个独立事物相互对立,而是存在于两者内部。
在生产力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体现为:
生产力的本质属性要求与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性质与发展方式、方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本质是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手段,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是有利于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发展。只有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本质,生产力才能有持续的发展空间。
但是,生产力不可能离开生产关系而存在,特定的生产关系总是赋予生产发展以具体的方式和方向,这种方式的发展与生产本质所要求的发展方式之间并总是一致。这种不一致最终会损害生产力本身,这就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情形,不是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可能是蓬勃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会最终损害生产力本身。
在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体现为:
一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决定的人与人的结合要求与由人们之间物质利益(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结合方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是直接决定人们结合方式的因素,但是如果这种结合不能形成生产力物质技术所要求的结合方式,那么生产力就不能正常或者充分发展其效能,其具有的生产潜力就能发挥出来,出现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的本质和它的物质技术 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生产力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生产关系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外部形态,经济的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为依据形成的,因此,认识经济形态、经济事物、经济规律就必须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
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生产力潜力的发挥和发展样态,因此,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也必须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
总之,生产关系是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面貌的原因,所以,认识经济就必须从认识生产关系入手,正因为如此,
社会生产关系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澄清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错误认识: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应研究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应研究增加财富,等等。
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总体结构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除此以外还存在着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人们从事着这些内容相关的社会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生产关系,从经济上决定着物质生活的面貌、社会成员的地位,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因此,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社会政法制度、思想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统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决定着社会的总体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因此,他们被称作:
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发展、进步的。
六、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