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
篇一:2016记者节感言痛并快乐着
2016记者节感言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
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
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
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
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
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
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
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
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
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
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
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
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
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
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
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
凡的一年,(举例今年的大事件)&&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
记者都战斗在一线。虽然这些事件现场离我们云浮很遥远,
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忙碌。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
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
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
记者坚守在现场采访,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经
常忙完已经是凌晨了。这种忙碌是辛苦的。可当我们把最感
人的事迹写出来刊登在报纸上,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
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
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以上这篇是2016记者节感言。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
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篇二:11月8日记者节感言心得:新闻工作的快乐
新闻工作是紧张的,新闻工作者的神经永远紧绷着。
新闻工作是艰苦的,只要有新闻,新闻工作者总是在第一时
间冲在第一线。新闻工作是危险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非军
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新闻工作要为
别人做嫁,编辑、校对、美编等许多新闻工作者永远工作在
热点新闻的背后。??但是,为什么?邵飘萍三次入狱,多次
被追捕,但终生无悔;为什么?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鲜血没
有阻挡住后来者的脚步?我想,那是因为新闻工作苦中有乐,
新闻事业的大乐远大于新闻人个体的小苦,真正的新闻工作
者总能够体尝那至苦至难之后的至甜,总能够享受那汗水、
泪水和血水之后的工作乐趣。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职责神圣。
从近代报纸开始,新闻工作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
史使命感。早在1849年,马克思在针对《新莱茵报》的审
判法庭上,就曾明确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
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
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研习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
称:“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彼以颠倒是非,
博官猎贿,或专以致富为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
罪人”。选择了记者,就肩负起了历史使命,就拥有了奋斗的
航标,就承担起了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
责任。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情系大众。从中共中央第一份机
关刊物《向导》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在80多年奋斗
不止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强调新闻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对社
会负责。邵飘萍有一句名言: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
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40多年前,一位报社
领导曾经向邓拓请教怎样办好晚报,他毫不迟疑地说:“要站
在群众之中办报。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报纸的真
正主人”。新闻工作者的笔是大众交给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是
社会赋予的,新闻工作与千百万大众同喜同悲、密切关联。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薪火相传。从唐玄宗时期最早发行的“开
元杂报”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从黄远生、邵飘萍、邹
韬奋到邓拓、穆青、郭超人,从只有报章记者到多媒体全方
位记者的涌起,一代代新闻人耕耘奋斗,一代代新闻人用鲜
血和汗水铸就了新闻事业的辉煌。今天,传媒发展的新环境,
信息传递的新技术,信息开放的新政策,使新闻事业走上了
立体化发展的高速路,近百万新闻工作大军战斗在新闻事业
的第一线,全国近600所院校开设了新闻系,我们的队伍日
益壮大,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新闻工作不可或缺。新闻工作
快乐因为她永远年轻。新闻工作者永远处在进行时,我们不
知道今天将要报道什么,我们只知道要满怀激情地关注新的、
更新的新闻事件。一位记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感到自己
选择了一个多么年轻的职业。就像这个时代从来没有给我一
丝苍老的感觉。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很多很多??但是,我还
想说,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她充满幸福。一位希腊人对“圆满
幸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在宽广无限的人生舞台上,尽情施
展才能,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那就是幸福。如果这是幸
福,那么新闻工作者幸福的境界远高于它。新闻工作者的幸
福不仅体现在驰骋冲锋于宽广无垠的社会舞台上,更在于能
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正是新闻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在社会发展史上,
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以来,社会进步的重大历程背后
都离不开新闻力量的推动,远的不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真
理标准大讨论”,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从同志视察南
方重要讲话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哪一项重
大事件背后没有新闻工作者的鼓与呼?为什么当我们以记
者的身份出现时,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我们敞开了心扉?为什
么我们的触角可以上至最高领导的重大决策下至普通百姓
的家长里短?为什么一个平民百姓的疾苦通过记者的报道,
就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唤起各界的爱心?为什么一些社会
痼疾、陈腐观念,经新闻媒体痛陈暴光后,就失去了附着的
根基,并进而引起制度的变革?因为,我们不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社会的良心,我们的一次小采访有可能推动社会前进
一大步。
篇三:11 月8 日记者节感言心得:新闻工作的快乐
11 月8 日记者节感言心得:新闻工作的快乐
新闻工作是紧张的,新闻工作者的神经永远紧绷着。
新闻工作是艰苦的,只要有新闻,新闻工作者总是在
第一时间冲在第一线。
新闻工作是危险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非军事职业中,
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
新闻工作要为别人做嫁,编辑、校对、美编等许多新
闻工作者永远工作在热点新闻的背后。
但是,为什么?邵飘萍三次入狱,多次被追捕,但终
生无悔;为什么?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鲜血没有阻挡住后来
者的脚步?
我想,那是因为新闻工作苦中有乐,新闻事业的大乐
远大于新闻人个体的小苦,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总能够体尝那
至苦至难之后的至甜,总能够享受那汗水、泪水和血水之后
的工作乐趣。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职责神圣。从近代报纸开始,新
闻工作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早在1849
年,马克思在针对《新莱茵报》的审判法庭上,就曾明确指
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
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
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中国第一位留学西方研习
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称:“新闻记者,对于社会,
负有重大之责任。彼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专以致富为
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罪人”。选择了记者,就肩
负起了历史使命,就拥有了奋斗的航标,就承担起了社会发
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情系大众。从中共中央第一份机
关刊物《向导》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在 80 多年奋斗
不止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强调新闻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对社
会负责。邵飘萍有一句名言: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
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40 多年前,一位报社
领导曾经向邓拓请教怎样办好晚报,他毫不迟疑地说:“要站
在群众之中办报。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报纸的真
正主人”。新闻工作者的笔是大众交给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是
社会赋予的,新闻工作与千百万大众同喜同悲、密切关联。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薪火相传。从唐玄宗时期最早发
行的“开元杂报”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从黄远生、邵
飘萍、邹韬奋到邓拓、穆青、郭超人,从只有报章记者到多
媒体全方位记者的涌起,一代代新闻人耕耘奋斗,一代代新
闻人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新闻事业的辉煌。今天,传媒发展
的新环境,信息传递的新技术,信息开放的新政策,使新闻
事业走上了立体化发展的高速路,近百万新闻工作大军战斗
在新闻事业的第一线,全国近600 所院校开设了新闻系,我
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新闻工作不可或缺。
新闻工作快乐因为她永远年轻。新闻工作者永远处在进行时,
我们不知道今天将要报道什么,我们只知道要满怀激情地关
注新的、更新的新闻事件。一位记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我
感到自己选择了一个多么年轻的职业。就像这个时代从来没
有给我一丝苍老的感觉。
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想说,新闻工作快乐还因为她充满幸福。
一位希腊人对“圆满幸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在宽广无限的
人生舞台上,尽情施展才能,而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那就
是幸福。如果这是幸福,那么新闻工作者幸福的境界远高于
它。新闻工作者的幸福不仅体现在驰骋冲锋于宽广无垠的社
会舞台上,更在于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新闻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
在社会发展史上,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以来,社会进
步的重大历程背后都离不开新闻力量的推动,远的不说,从
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行,从小平同志视察
《记者感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