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具有降低社会交往成本、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是良好的社会“黏合剂”。
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越来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但也要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对不良社会情绪予以化解,不仅会伤害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人际、群际、文化三个层面入手,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在人际层面,建设好家风、民风、校风和工作作风。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属于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个体交往互动时的社会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倾向。因为个体相对容易受他人和外在环境影响,所以在人际层面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应当注重优化个体生活和工作空间的整体风气。具体而言,家庭、社区、学校和工作单位应发挥主体作用,建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家风、民风、校风和工作作风。这有利于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避免负面心态扩散。
在群际层面,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群际层面的社会心态是指具有明确认同的不同群体之间互动时的社会心态,其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稳定性。这一层面的社会心态通常超出个体直接互动的范围,同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影响。在群际层面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应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不同群体提供充分的接触机会,增进了解、减少分歧,使社会成员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在文化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层面的社会心态主要是指价值观和社会共识方面的社会心态,通常体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最为稳定,也是推动社会团结的重要力量。对我国而言,在文化层面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此,可通过在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式,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贯穿于依法治国实践、融入社会治理等方式,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通过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打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作者:王 华 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图集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