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本质上从属于其社会实践性,是社会实践性在特定对立的社会环境中的尖锐的具体表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性,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以超越自然和人类价值的“神”为目的,与以往那些虚幻、超验的宗教信仰相对立,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不符合人道主义的不合理现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丰富性。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7)而这种运动又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上,P57)。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之所以能够成功,或者说其实践性之所以有效,则源于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是其作为理论的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近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人类对自己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成果,发展出具有科学性的唯物史观,彻底铲除了神学的哲学基础;还在经济的物质意义上,从剩余价值理论及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理性分析入手,反思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并改造世界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资本及其社会性行为表现和作用规律,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解放道路的新的科学认识,从而将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 具有人与社会的行为的科学规律的坚实基础,具有科学的理性特征,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式狂热和苦修的自我折磨,真正尊重并充分依赖了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动性,因而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和信仰的科学性,服务并服从其正义性和合理性。马克思主义者反思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反思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努力解决人道主义异化问题,寻找科学的理想的解决办法——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和信仰,有对客观真理的信服与尊重;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从理论,到理想,到信仰的彻底的科学性及其与价值性的统一,充分尊重了人性和人性的需要,具有人性的真与善的统一,因而具有伟大而又崇高的高尚性。
马克思主义者追求并信奉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20、P124),“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94)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信仰体系,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益有用;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人们谋求进步的思想体系,又是满足人们生存生活需要的理想社会形式,进而成为高尚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和信仰,具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具有人性的真与善的统一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和信仰的正义性、合理性、科学性、高尚性、崇高性基础上,人们就能够坚定地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被驱使着激励着自发地、自觉地不断努力奋斗。尽管苏东剧变使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和信仰产生动摇和疑虑,但是苏东剧变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错了或失败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仍然代表着人类的最高境界。当然,苏东剧变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地存在局限性,我们应当面对现实顺应时代要求解决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地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正确方式,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佳方式。
当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还有进一步中国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即进一步与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跟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科学而又合理地更好地坚持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