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提 要
圆桌会议·非西方视角下的当代史学
【编者按】
当代史学的一个特点是其全球互动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史学交流与相互影响日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史学和非西方史学都能从对方汲取合理因素,并产生有益于彼此的影响,共同推动全球史学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非西方史学给予了较多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较之对西方史学的研究,还有明显不足。为了推动和深化国内的非西方史学研究,本刊邀请四位学者,从中亚史学与俄罗斯史学之间的互动与张力、现代印度史学的谱系与趋向、拉丁美洲“庶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近二十年来尼日利亚史学的进展与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当代非西方史学的成就和多样性。当然,我们关注非西方史学,最终目的是审视中国史学在全球史学中的定位,展现中国史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互动与张力:中亚史学与俄罗斯史学
侯艾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现代印度史学的谱系和趋向
王立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印度研究中心教授)
“庶民研究”在拉美:
对一种印度史学理念的跨文化考察
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近二十年尼日利亚史学述评
黄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论章开沅史学思想的特质
马 敏
【提要】
2021年5月辞世的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是新中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史观和史学思想值得总结。除却具体的历史研究及其学术贡献,章开沅史学思想中有四个独特的观念和特质:“别识心裁”的史识、“贯穴融铸”的通识、“学者人格”的史德和“因诗悟史”的史感。这四个方面的观念与特质,是章开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融合中外古今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史观,也是释读章开沅丰硕史学成果的钥匙。
【关键词】
新中国史学 章开沅 史识 通识 史德 史感
【作者】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邮编:430079
专题研究
贯通古今 交光映衬
——司马迁如何出色地实现“通古今之变”
陈其泰
【提要】
在《史记》多层面、立体式著史体系中,司马迁是如何成功地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的?对此,我们亟须开阔视野,创新研究方法,从如下三项进行深入探讨:其一,本纪包举大端贯通古今;其二,史表设置匠心独运;其三,以书志和列传与本纪作多层面配合、关联,交光映衬。以此推进对司马迁在历史思想和历史编纂上杰出创造力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对推进当今史学工作的宝贵启示。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通古今之变 立体式著史
【作者】
陈其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邮编:100875
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
“杨萧三谕”与《讨满洲檄》比较
李 莹 李 玉
【提要】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乃清末“反满”色彩最为浓烈的两次革命,其动员文本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语言特征。以太平军之“杨萧三谕”与同盟会之《讨满洲檄》相较可见,双方均强调夷夏之辨,但其历史观与立论依据截然不同:前者奉“上帝”为中国之缔造者,并以基督教教义为立论基础;后者则尊黄帝为始祖,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就表达逻辑而言,两组檄文皆继承了传统檄文“罪彼扬己”的基本框架,然后者更为理性,在逻辑链条的建构中加入了对以往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反思。而从措词、修辞及文风、语气等语言技巧方面来看,两组檄文皆长于辞章之术,其中“杨萧三谕”不无“诬过其虐”之嫌,《讨满洲檄》则注重“征验”,讲究理性。是以从语言学角度重审两份檄文,可见文字本身即具有革命动员的功能,而语言技术水平的高下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不过,两组檄文的语义又有明显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
“杨萧三谕” 《讨满洲檄》 革命动员 语言文字
【作者】
李莹,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李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邮编:210023
16—18世纪中国与英格兰乡村治理比较
杨松涛
【提要】
从历史比较视野来考察16—18世纪的中国与英格兰乡村治理,学界需要分清“州县以上地区”和“州县以下地区”两个层次。以中国的州县与英格兰的郡这两个处于同一层级的单位作为比较对象,虽然它们的官员,即中国州县官和英格兰治安法官,在权力构成和运作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他们以下,即深入到乡村地区,中英两国都是由当地村民通过担任各种职务来管理本地,在中国就是乡保、甲长和牌头,在英格兰就是百户区警役和堂区警役。这些乡村首领在出身、选任方式、承担职能等方面十分相似,同时,他们都会受到各自上级官员的控制。过去学者们开展历史比较研究时,贯彻的是求异思路,即着重于探究两者的不同;今后可尝试求取中西之同,会发现别有一番景象。
【关键词】
历史比较 清朝 英格兰 乡村治理
【作者】
杨松涛,河南大学犯罪控制与刑事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邮编:475001
西方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研究的历史嬗变
张 慧
【提要】
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隐晦到鲜明的历史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解释向度从单调到多元的拓展过程。18世纪中后期,关于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的理解受制于革命语境,重农学派政治思想被认定为绝对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学说。至19世纪中期,学界开始探寻重农学派政治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承脉关系。随着共和制的确立、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理性科学的进步,关于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的史料编撰和实证研究得到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兴盛的背景下,重农学派政治思想得到新的解释,呈现出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色彩。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遭遇危机,重农学派政治思想在修正史学的研究路径中丰富发展,并在当代多学科交叉的视域下不断深化。
【关键词】
重农学派 政治思想 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
【作者】
张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邮编:100101
女性解放与凯末尔改革
——基于土耳其女性史研究的考察
丁雨婷
【提要】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土耳其女性史的叙事相继出现了民族主义、女性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等范式。这些叙事范式的思想渊源皆可追溯至奥斯曼帝国晚期人们有关女性问题的争论与实践。女性解放是凯末尔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土耳其女性的命运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在土耳其女性史的不同叙事范式中,却对凯末尔主义的女性解放运动有着迥然相异的评价。女性史叙事范式的演变及其对凯末尔主义女性解放的不同评价,本质上是土耳其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的结果。它们不仅反映了女性主义与父权制、国家主义之间的问题,同时也呈现出土耳其激进的西方化和世俗化改革与深厚的伊斯兰传统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
土耳其 女性解放 凯末尔主义 民族主义 女性主义
【作者】
丁雨婷,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邮编:100871
历史学家
唐纳德·里奇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
宋平明
【提要】
作为美国口述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唐纳德·里奇的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与美国口述历史的发展同步同频,推动美国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并在各个阶段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口述历史研究方面,里奇更多地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也比较重视口述历史理论的研究;但是,就其本人的口述历史实践来看,里奇自始至终都聚焦于美国的精英和领袖人物,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口述历史”。
【关键词】
唐纳德·里奇 口述历史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理论转向
【作者】
宋平明,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邮编:101149
综 述
海外关于七三一部队研究的焦点、视角与趋势
杨彦君
【提要】
海外围绕七三一部队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起步阶段,纪实文学、口述历史和回忆录为主流,学术研究处于发轫期和积累期。二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医学、教育等领域学者相继参与其中,文学叙事、史学调查和社会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和传播热潮遍及中国、欧美并产生深远影响。三是21世纪以来的立体成熟阶段,既有战时日本医学和纳粹医学的横向比较研究,又有不同学科视域下的纵向深入研究,侧重当代社会的反思与行动、和平与和解等现实问题,并且注重考察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海外七十余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但在七三一部队的战时状况、战争罪责、历史认识、战后贻害和生态影响等方面仍有待突破。
【关键词】
七三一部队 细菌战 医学犯罪 海外研究
【作者】
杨彦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研究员;邮编:150060
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空间、类型与趋势
张俊峰
【提要】
当前中国的水利社会史研究,无论涉及的区域还是关注的类型,均日益广泛而多元,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南北方水利社会类型研究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区域特性,是从水的立场出发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学术路径。从最初的水利工程、水利技术史到如今的水利社会史,再到未来“以水为中心”的水的社会史研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演进过程,体现了以水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社会史所具有的学术生命力和实践可行性。与水相关的社会史研究的持续推进,必将推动水利社会史研究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水利 社会史 区域 类型 趋势
【作者】
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邮编:030006
书 评
跨国、文化和种族视野下的美国冷战史研究
——以达文波特《爵士乐外交》为中心的考察
魏崴
【作者】
魏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邮编:43007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