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研究,是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
2017年5月27日,由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30余位口述史研究与实践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就口述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各抒己见,表达观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程郁教授认为,口述史具有生动具体的特质,历史细节使口述史令人着迷。口述史绝不是个人履历书,采集者应通过口述者的眼睛观察当时的社会。文献往往受时代大气候影响,而口述史虽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却可能对某些刻板印象作出修正。为质证口述的真实性,访谈需要追问具体的人名地名等,这时口述者往往出现某些忌讳,而这些顾虑正说明事实的真实度。进行口述采集和口述史的整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经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对许多细节才会更有敏感。因此,口述史需要专业历史学者的积极投入。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卫民认为,口述历史可以成为一种深度阐释。口述历史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历史著作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口述历史作品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关联,而经与其他作品对照,口述历史的意蕴可以得到更多的展示。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具体的口述历史作品出发,从文本精读出发,据实而论。综合来看,国内的很多口述历史作品,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学强研究员以“口述浦东开发样本”为分析基础,认为口述历史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话:走进现场、另一种历史的体验 ;2、从中获取一些重要线索;3、可以了解更多的细节内容;4、有助于对一些关节点的把握;5、与文本结合:相互纠偏、互相印证;6、与亲历者(或“相关人”)交流与对话,彼此认同,相互提升。在当代浦东开发的研究中,亲历者的“口述”理应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予以重视。口述浦东开发项目旨在通过浦东开发建设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形式,收集和保存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各种历史资料,全面、完整地呈现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反映浦东改革开放的成就。
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指出口述史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口述史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历史的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即便口述史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没有口述史参与的历史研究,是不可想象的,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采访当事人工作的重要性,应在寻觅档案之前。因为当事人日益凋谢,而档案资料本身完整安全。我们应该在开展口述史肇始时,就进行周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述史的附加值,务必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坦途。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张励认为,以口述访谈作为访求历史史实的路径,已成为史学界搜寻、运用史料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学术研究之中,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可以说,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着档案、报刊等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对于《口述上海》系列这样的专题性口述而言,需要在前期围绕口述主题进行总体的思考,在讲述者的选择上要兼顾决策者、组织者和一般见证者、参与者等不同层面,在内容布局上要兼顾全市整体情况和典型个案,明确访谈对象各自的采访主题,形成多视角、多侧面的记忆材料,以避免采访内容过于集中于某一方面,特色不够突出的情况。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秀莉副研究员认为,口述史对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价值,一是补文献资料之不足。二是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述还原历史场景。三是口述史成为基层历史书写的主要来源。口述史的局限在于讲述者讲述时难免有所顾忌,不敢讲、不愿讲的情况依然很多,有些人在口述时也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而口述者记忆的模糊和表达问题,也会造成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历史要素的错误。这些都会降低口述史作为研究资料来源的史料价值。另外,访谈者的知识储备、采访设计、访谈能力、以及与口述者的关系等主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口述史的质量。口述史不同于回忆录,互动的能力非常重要,访谈者能力和素养是能否做好口述史的关键要素之一。提高口述史的质量在于,一、以事件为中心串起相关当事人的访谈网络。二、以特定人群的口述访谈构建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三、对于相同的事件要争取做到通过不同地区的口述访谈进行相互印证。四、口述史如果从存史、证史、补史的角度去讲,要有一套规范和要求,对口述者、访谈者的选择都要认真慎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认为,人民既是口述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见证人和当事人,也是历史叙述者和书写者。口述历史的主体是人民自己,人民既是研究主体,又是研究的对象,是人民自己反观、书写、记录自己所经历的历史,是人民自己书写自己所创造的历史。口述历史有怎样的特性和功能?中国口述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概括地说:是在多维度推进中发展的。
主编:王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