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5月7日报道:孙中山动笔撰写《实业计划》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初完稿,原稿以英文写作,共11万余字。著作叙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宏伟理想和具体规划,包含六大计划,涉及30多个行业140多个方面。
《实业计划》
2019年是孙中山所著《实业计划》成书100周年,上海是孙中山思考、研究、撰写《实业计划》所在地。今天,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中山学社、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百年回眸与展望:孙中山与《实业计划》”青年论坛在沪举行。
《实业计划》规划浦东
“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以浦东为基地的建设规划。
而在1990年,按照国务院的规划,浦东开发提上日程,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在浦江东岸拔地而起。在今天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雍指出,孙中山撰写的《实业计划》体现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规划,及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远见卓识,这些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和观点,对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启迪。
活动现场
《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民权初步》,分别作为物质建设、心理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合编为《建国方略》,被孙中山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的《实业计划》的六大计划中,包括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世界级港口;建设长达十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了都市、水利、工业、矿业、农业等30多个行业……
“如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神舟遨太空,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远超孙中山的设想。”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透露。
近代以来,如何发展中国实业,人们一直在进行探索。比之康有为1904年撰写的《物质救国论》、张謇1912年提出的棉铁救国论,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对中国如何推进工业革命、全面实现工业化,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近代中国第一个总体规划。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在主旨发言《全面推进中国工业革命的大战略——撰著 100 年纪念》时表示,《实业计划》并非乌托邦的空想,为了全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孙中山曾购置、搜集了大量中英文书籍以及各类地图,还指派相关人士实地去考察。他本人所到之处,也特别注意调查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情况。
藏书为著述提供借鉴
孙中山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修建大型海港、铁路、公路、水路等庞大的交通运输网。在发展交通运输业中,孙中山又以铁路为首,把修筑铁路放在第一位。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
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视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时,在张家口车站月台上合影。
1918年6月后,孙中山寓居上海莫利爱路29号(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在这里撰写完成《实业计划》。他广泛阅读“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史”和“交通港口”“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发展实业的论著。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王成伟在翻阅馆内藏书发现,《中国铁道要鉴》《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路现势通论》等不少铁路建设方面的书籍,为孙中山提出“铁路国家经营”等提供理论支撑,而这些参考书如今多数留存在上海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第一计划中提出规划修建西北铁路系统,第三计划中提出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第四计划中提出建设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五大铁路系统,共计七大铁路系统。
在孙中山“实业计划”中,港口建设也是重中之中。他规划“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形成以港口为点,以铁路、水路、公路为轴线的发展模式。
孙中山认为:北方大港是“中国与世界交通运输之关键”,拟建筑“于直隶湾中”;东方大港应建在“杭州湾中乍浦正南之地”;南方大港位置“当然在广州”。当年孙中山三大港口的选址,都是今天开发的热土。
北方港口群以京塘港为中心,两翼有营口港、丹东港、天津港等;东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宁波港、南通港、连云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而南方港除了广州港外,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亿吨左右,主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已步入世界一流水平。
以下为《实业计划》所包含的六大计划:
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建设南京、武汉等内河商埠;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包括淮河、汉水、鄱阳湖系统、洞庭湖系统及扬子江上游等;创建大士敏土厂。
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改良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在内的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
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市机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副主任倪一飞,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副主任苏敏,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原巡视员、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匡成鸣、市文史馆副馆长、上海文史资料研究会副会长沈飞德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此次论坛还有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山学社等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余位史学教授、专家、青年学者出席了青年论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