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社会学原理》第十二章社会问题课堂笔记本章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在掌握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如人口环境问题等进行解释。对另外一些社会热点如犯罪、社会不平等、贫困、弱势群体等社会实际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分析。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涵义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一方面对社会运行有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在不断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过程中,客观上也起着促使社会在稳定、发展的轨道上运行的作用。从社会学作为=门学科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学家重视的研究领域。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明显而又普遍的现象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孔德当年倡议创立社会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试图运用社会学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的责任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提供建议。对什么是社会问题的看法有许多种。总的来说,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四个要素构成: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一)社会问题的特征一般地说,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和变异性。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社会问题的变异性是指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间里各具特点的性质。复合性和周期性。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复合性是指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后果等方面的复杂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社会问题的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出现的特性。社会问题的复合性表现为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复合而成的,这使得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更加扑朔迷离;社会问题的周期性表现为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反反复复出现,危害社会运行安全,这使得解决或缓解社会问题成为十分艰难的工作。破坏性和集群性。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
社会现象很多,许多不具有破坏性,如时尚现象对社会运行安全并无重大影响。但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却是破坏性的,如犯罪问题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可以说,破坏性是社会问题最基本的特征。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的破坏作用还表现为集群性。集群性是指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成群成串地出现,这使得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更大。(-)社会问题的类型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类型繁多,社会学家至今尚未找到统一的类型划分标准。有的学者主张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社会问题,将其视为包括所有病态特征的社会现象。也有的学者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划分,将其分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等等。这种分法详细地罗列了社会病态种类,优点是直观、易记,容易被人们所理解。缺陷是很难完全罗列全部的社会病态现象,而且由于社会问题的变异性,某些社会现象在过去成为社会问题,但今天不一定再成为社会问题。另外,并非所有国家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我们认为,社会问题的类型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可分为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分为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社会学家在致力于社会问题实证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对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试图从理论上分析社会问题这种社会病态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托马斯的社会解组理论;冲突学派的社会冲突理论。杜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主要分析了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等三个问题。他认为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另一个是“有机团结”。传统社会是所谓“同质”的社会,现代社会的整合方式是“异质”的有机团结,其整合要求要比传统社会更高。Ogburn)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提出了文化失调理论。奥格本指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中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他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
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CultureLag)。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社会解体(SocialDisintegration),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社会解体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社会解体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在社会急剧变迁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以及社区的异质性不断增加等等,都会破坏社会原有的动态平衡,使传统社会的权威、约束和控制日益减弱,从而导致社会解组。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学派的学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即社会问题存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之中,转型中的社会亦不例外;同时,社会问题又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里,社会问题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一个转型社会,既有与其他转型社会相类似的社会问题,又有与其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尤其是研究后一类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于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无疑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从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来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遗留问题和转型中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1978 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对中 国社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口问题就是这样一类社会问题。另一类是转型中的社会问题,即与社会结构、社会运 行机制转换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物价问题即属于这一类社会问题。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特征:第一,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牵连;第二,由 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速率很快,许多社会问题会在短时期内大量地产生;第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 充斥社会,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看法不一、评价不一,被有些人视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被一些人认为要动用社会力量来解决的社会现象,另外一些人却可能认为无须社会干涉,应该由 其自生自灭。
这就是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第二节我国主要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不和谐、 不相称的现象。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在数量方面,表现为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引起 人们常说的“人口爆炸”问题;2)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多、健康状况不好 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3)在人口结构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 等等,与物质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问题是人口数量地于庞大对社会运行和发展所造成的阻碍作用的社会问题。人口基数于庞大、育龄人 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过速增长是当代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人口数量或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到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越大,就需要越 多的自然资源来养活和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 量相对减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产生变化;同时,人口既是消费活动的主体,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尽管人口的压力问题直到上个世纪才突显出来,但是,对这一问题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就有人意识到,并提出了 警示。
1798 年,马尔萨斯(T. Malthus)在其《人口原理》中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和预 测。他提出,在人类永恒的性欲驱使下,人口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粮食和其它物质资源则是以算术级数增 长。这样,人口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也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食物供应量,最终会使更多的人 生活在贫困之中。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意义在于,他向人们提出了人类该如何积极地预防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过度人口问 人类当今生存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这些迅速的变化。人们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人类改造的痕迹,山川河流被改造,原始丛林被开发,甚至在邻近大气层的 太空,也留下了人类的垃圾。所有这些迹象可以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大大改变了自然的状态。人口的增多,对环境 的影响是直接的。人口越多,需要消耗的资源也随之增多,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也就越多。人口快速增长,人口规 模的扩大,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和较为紧迫的问题就是土地退化、粮食和生活用水短缺以及 环境污染等问题。 进一步分析世界人口的构成和分布情况,我们可能对过度人口或人口规模的压力问题会产生新的认识,那就是 人口增长或规模问题与发展问题密切关联。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吉尔兹所说的“过密化”现象,即由于人口 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尽管社会总产值有所增长,但单位时间的人均收入却在减少,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实际 在下降。 关于人口增长究竟是不是真止的问题,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如今,一个共识基本达成,那就是控制人口增长, 使人口增长更缓慢一些,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来说,都会有利。 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为人口素质。它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人口的思想素质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思想品行和修养操守等。人口的文化素质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 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产技能。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人口 群体的身体器官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能的状况,表现为身躯的完整、体质的强弱、耐力的大小、智能高下、 反应的快慢等。 人口的质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关系的变革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我国的人口质量主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