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幼教 · 专业读本 ▲
发现孩子“偷拿”东西
老师该如何引导?
编者按
案例:读中班的小萌满脸笑容地拿着非常漂亮的魔法棒对我说:“老师,昨天晚上妈妈给我买的,漂亮吗?”我回答说:“真美!”说完她笑眯眯地找同伴玩去了。吃完午餐后,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安静地玩,突然传来一阵哭声,我发现小萌哭着向我跑来说:“老师我的魔法棒不见了,妈妈会批评的。”我问了所有的小朋友,都说没看见,最后仍未能找到这个玩具。几天后小露的奶奶在接送时随口问我,是不是送了她孙女一个玩具和一条围巾,通过和小露奶奶的谈话,我了解到小露拿回家的玩具和围巾都是班里幼儿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把其他同学的小东西带回家,可能是小卡片、小玩具、笔等等,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却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偷拿”行为是存在于部分幼儿身上的一种不良行为,那么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引导?
幼儿“偷拿”行为的内在因素
贾立倩(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偷拿行为是存在于部分幼儿身上的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治和预防,对幼儿身心健康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但中小班的幼儿中普遍存在此类现象,这与幼儿的道德认知及想象力发展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的形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包括对是与非、对与错等道德问题的认知与判断。幼儿的道德认知并非天生,而是呈现出一个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过程,并且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具体表现为:四岁前的幼儿对于社会规范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常常由于对家长或教师的尊敬或畏惧而遵守社会规范,处于道德服从阶段,也称他律阶段,比如某幼儿很喜欢打人,但害怕老师的批评,在老师的面前不敢打人,而并非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五六岁的幼儿逐渐开始理解社会规范,慢慢出现主动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幼儿想象力与现实的混淆
由于幼儿期的想象力是非常活跃的,并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幼儿初期常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某幼儿爸爸答应要买一辆玩具火车但还未实现,当其他幼儿炫耀自己的玩具火车时,他会说自己也有一个玩具火车,正是把美好的想象当成了现实。
幼儿“偷拿”行为原因分析
周洪(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幼儿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会碰到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别人东西的情况。那么,对于幼儿的“偷拿”行为,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
☆幼儿没有“所属”概念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某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件东西,心理上没有“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
☆自我控制能力差
他们知道是别人的东西,但他们的自控力还很差,尤其看到新颖的东西,总想亲自触摸一下,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好玩的,爱不释手。对于没玩够的自然想带回家去,不会考虑这种行为的对错,不由自主地放进了自己的书包。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各种原因(要求严、经济差),家里缺少玩具,当他遇到得不到的东西,自然非常羡慕,总幻想如果我要有一个该有多好呀,所以看到他认为好的东西就顺手牵羊。
☆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有求必应
有的父母过于迁就满足孩子,事事都不能让孩子委屈,特别是在物质方面,孩子养成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行为习惯,当遇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时就认为是他的,所以拿别人的东西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不足为奇。
孩子“偷拿”东西的案例解析
李丽(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幼儿园)
幼儿园孩子“偷拿”东西的现象是很普遍事情,好像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这么一个阶段,偷偷地拿父母口袋里的零钱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把幼儿园的玩具、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带回家玩。发现孩子将别人的东西带回家了,不要用“偷”这样的字眼,这样会给孩子心灵造成阴影,教师、父母不要惊慌,这也不代表孩子学坏了,应该好好的进行教育。
☆相关案例:
妈妈把齐齐接回家,发现他外套衣袋里有个硬硬的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小玩具。这不是家里的玩具,妈妈问齐齐是哪来的,齐齐回答说“是幼儿园的”。“你怎么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了”!妈妈一听就急了,这可不是好行为,一定要严加管教。幼儿园的玩具不是你的,不能拿,你不懂吗?齐齐被妈妈质问的态度吓坏了,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委屈地哭了起来。在妈妈的潜意识里,有一个字若隐若现,只是她没有勇气直接说出来,那就“偷”字。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并且也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反应。其实,这真是小题大作了。我们不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看他们为什么要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然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分析原因:
由于幼儿在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上还不够充分。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的“偷拿”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刺激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引发一些不良行为,在幼儿发生“偷窃”行为之后,我们应该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捕捉儿童的心理因素并进行分析,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儿童自觉地去改正错误和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那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很多时侯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件东西,而将它放入囊中,就像从路上捡回一个小盒子一样,对于喜欢的玩具,孩子可能是在幼儿园里没玩够,但却被别的小期友占着或者想独霸这个玩具。总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有意偷拿的意识和能力,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大多是无意行为,因此,父母也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对孩子严厉斥责。
☆正确对待法:
1.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这个东西是幼儿园的,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的。如果家里有类似的东西,拿出来给孩子看,让他更直观地明白,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幼儿园的。
2.让孩子懂得,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同意。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与孩子绘画时,需要用他的画笔,可以说:“妈妈用一下你的红色蜡笔,行吗?”
3.让孩子承认错误,向别人道歉,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担当,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幼儿园老师,并与老师沟通。如果老师能够先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再教育他以后不能再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幼儿“偷拿”行为怎么破
舒昱涵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幼儿园)
新《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学会分析,正确认识幼儿“偷拿”行为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富有代表性的“三座山”实验向世人表明:幼儿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思维模式,并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主要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这个阶段的孩子常认为整个世界是围绕着他转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也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他们没有“物有权”概念,也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只要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在幼儿心理只有“拿”而没有“偷”的概念。小露把班上孩子的玩具和围巾带回家说是老师送给她的,这充分说明小露是出于喜欢才把玩具和围巾带回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妥,只是认为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可以带回家,但又怕拿了别人的东西会受到父母的惩罚,所以对家人说是老师送给她的,从而诱发了孩子的说谎行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听听小露的说法,分析孩子“偷拿”行为产生的原因,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小露的“偷拿”行为,避免盲目判断和处理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善于引导,让幼儿正视“偷拿”行为
很多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导致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当孩子出现“偷拿”行为后,家园应及时取得联系,针对孩子的生长环境找出问题的症结。家长和老师必须要认识到,不能对孩子的此类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孩子小,没关系;也不能对孩子的此类行为过于大惊小怪,骂孩子是小偷,甚至用打骂惩罚来进行所谓的纠正,这种做法只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候家园要主动携手,引导幼儿正视自己的“偷拿”行为,以及“偷拿”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比如:通过故事告诉孩子,幼儿园就是玩具的家,玩具被小朋友带回自己的家后,会非常想自己的妈妈,最后小朋友把玩具送回了家;通过情景游戏,让孩子体验小主人公丢失东西后着急的心情,感受不经同意随便偷拿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和痛苦,并及时归还物品;通过组织幼儿讨论:不经过同意能不能随便拿他人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不能随意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果太喜欢别人的玩具,可以商量拿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换着玩;通过谈话告诉孩子们:做错了事情,只要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喜欢你。给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坚持正面教育,奖惩结合
当幼儿出现“偷拿”行为,并分析出该行为的原因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首先,应建立规则和物权概念。当孩子喜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物品时,要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更不能随便拿。必须取得对方同意后才可以玩,玩完后要立即归还。如果孩子哭闹不止,可以进行适当小小的惩罚,如抱孩子离开,不再同意他玩小朋友的玩具,慢慢就会建立一种规则观念。其次,家园携手进行引导。当孩子在规定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发生“偷拿”行为时,及时给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就是正面强化法。相反的,当孩子在一定时期内又发生了“偷拿”行为,则应予惩罚(剥夺外出游玩或者看电视的权利),坚持奖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引导。最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严于律已,不贪占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当家长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及时引导孩子将东西送还主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
对待幼儿的“偷拿”行为,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来引导,家园携手,注重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