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

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深圳市社会工作十年发展报告

深圳市民政局

发展社会工作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安排。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同年,民政部在深圳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对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简称“1+7”文件),明确的制度安排为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7月,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确定深圳市为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2014年9月,民政部、深圳市政府共同召开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会议,深圳被授予“创建全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称号。深圳初步建立了现代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发展之路。

一、制度先行、系统建构,引领示范的社会工作十年

(一)高起点、高规格,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深圳社会工作“1+7”文件是全国第一个围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出台的综合性地方文件,体系完整、措施得力、操作性强,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深圳市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完善了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明确了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等配套政策措施。

在此基础上,通过近十年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先后出台了《社工机构行为规范指引》、《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守则》、《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登记和注册管理办法》、《深圳市社会工作者中级督导选拔考核管理办法》等20余个配套制度和行业规范性文件,在横向方面涵盖了社会工作者注册、继续教育、督导选拔与管理,社工机构行为规范与评估,项目运作及评估,行业规范与监管等5大方面,在纵向方面对社会工作者从准入、到培育、到晋升、到监督、到评估,再到退出等一系列程序进行了完整的规范。系统性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和社工行业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初步构建起了深圳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借鉴。

(二)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形成具有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

一是实现社工购买与资助方式社会化。2008年,深圳率先按照“政社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招标、竞标方式向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并以合同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公益资源的共享及合理分配,推动政府从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向购买公益性民间组织服务转变。同时,在政府1:1配比的资助下,企业进行社工服务自主购买,形成了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有效补充。十年来,深圳社会工作经过社会化发展,形成了岗位、项目、社区服务中心三大综合服务模式。2008年,深圳探索社会工作岗位“嵌入”政府职能部门及事业单位,2009年开始通过举办公益项目大赛鼓励和扶持社会工作项目发展,2011年起大规模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后更名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深圳社工服务已覆盖全市各区、街道和社区,累计通过1700个岗位、480余个项目及668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二是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化与社会化运作。在深圳社会工作“1+7”文件的指导下,深圳鼓励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发展,深圳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委托行业协会开展登记注册、培训交流、督导顾问、维权规范、评选激励、宣传推广、项目研发、研究倡导、活动策划、统筹援建、资源链接等服务,打造了社会工作行业的枢纽型组织;同时,政府部门充分放权,赋予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空间,鼓励社工服务机构独立运营、自主运作、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了行业自治、行业自律的良好格局。目前,深圳市共有社工行业组织(社工协会)14家(其中市级社工协会1家,区级社工协会9家,街道层级社工协会2家,其他类别协会与联合会2家),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机构161家,全市取得专业社工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达8230人,全市社工行业从业人员达7090名,专业社工达5873人,其中一线社工5073人。

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自2009年初,深圳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社工服务成效进行评估,基本形成了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评估委员会审核认定的现代评估体系。构建了包括评估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督导、顾问、市社工协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机构员工多元评价主体,以绩效导向为重点的深圳评估模式。同时,按照“谁购买,谁评估”的原则,市区两级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机制,评估结果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有效地提升了社工服务质量。

(三)夯实基础、建立梯队,完善了社工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工培训体系。建立了以深圳市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平台为支撑,横纵多层次社工人才培训架构模式。横向方面分为初中高级培训,初级层次包括新社工岗前培训、分领域培训、社区营造与社区培力等;中级层次包括社工督导人才梯队培训、社工明星讲师培训、社区基金会人才专项培训等;高级层次包括中国社会创新成长计划、社会组织中高端人才培训、境外公益机构跨界培训等;纵向方面培训手段统一与个性化同时兼顾,运用“互联网+”思维,运用O2O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线上利用“U学院”手机APP,进行社会工作微课堂学习,线下安排互动性研讨性课程,实现社工线上与线下互动培训,满足不同社工对培训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需求。社工学院以社会工作14个服务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以9大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为标准,以3大类28个系列的153门专业课程为支撑,以全国首支创客教育影响力基金为依托,以内地首个规模达200人的民间社工明星讲师团为内训导师,以“教学相长”和“产研相长”为理念形成9大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和14个服务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十年间,深圳市举办的社会工作各类培训2383期(含机构自办培训),参训人员超过8万人次。

二是培养本土社工人才,搭建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四级”梯队。为了保障深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准和社工人才素质,深圳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提升社工服务质量,培养本土社工专业人才。根据督导选拔与管理的相关规定,以一线社工为基数,分别按照7:1、21:1、63:1的比例配比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的四级人才梯队。目前,深圳市本土督导人才队伍达800人(其中中级督导岗位20个,初级督导岗位185个,督导助理岗位595个),实现了督导助理与初级督导配比全覆盖。

(四)领域专业、品牌突出,建立社会工作领域拓展机制

2007年以来,深圳不断创新和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服务模式,丰富社会工作内涵。目前,在全市642个社区里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68家,专业社会工作覆盖了社区各类群体,社工服务遍及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教育、残障、医务、司法、禁毒、企业、少数民族与军队等14个专业领域,服务总量达800余万人次。在领域拓展方面,深圳社工一方面细分服务领域,推动服务领域精细化,如2016年在医务社工中遴选121名社工参与中美合作的全市精神卫生社工培育。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和灾害两个社会工作领域的建设,引领国内社会工作发展。

在企业社会工作方面,深圳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企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解决企业中人际冲突、劳动冲突及员工生产生活适应性不良等社会问题,初步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劳资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新型劳资互动模式。2011年、2013年、2014年,深圳分别召开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战略研讨会、深圳市推进企业社会工作交流研讨会三届大会,聚集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企业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方向。截至目前,深圳共有23家社工服务机构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累计1448名企业社工共开展服务近35万人次。基于深圳企业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2013年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确定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的通知》,确定全国80个地区和单位成为企业社会工作试点,深圳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在全国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

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深圳市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以来,深圳社会工作者先后参与汶川地震文县救灾、茂名泥石流救灾、雅安地震救灾、富士康事件紧急援助、鲁甸地震救灾、1220光明滑坡救灾等应急介入服务,服务成效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15年,深圳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支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建立了灾害社工培训、演练、介入服务的系列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心理评估等专业培训和参与模拟演练,为深圳社工参与社会应急救助提供支持,打造了一支“日常勤训练、战时能应急”的灾害社工服务队伍,成为了深圳市减灾救灾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五)搭建平台,深化服务,构建社工服务机构培育和项目发展机制

一是以中国公益项目大赛为平台,助推社工服务机构转型。由深圳主办的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引入互联网众筹、创投基金等创新机制,累计筹集和发放公益创投资金近10637105.77元,资助223个公益项目。大赛为社工服务机构构建了公益创新生态链支持平台,其中60%获奖项目由社工服务机构获得,“互联网+”运营O2O模式的嵌入,推动了社工服务项目迅速拓展,提升了社工服务机构自我造血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质社会创新项目应运而生。例如“病患临终关怀项目”、“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号列车计划”等入选中央财政支持社会服务项目;“军营社会工作”、“助力党建,社工随行”党建服务、“关爱外来劳务工社工服务”、“非深户籍缓刑青少年矫正”、“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等项目成为深圳市公益服务创新的名片。

二是深圳市各级政府积极为社工服务机构创造项目平台,推动深圳社会服务的发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民生微实事项目等,每个社区200万/年,全市约14亿/年,其中80%以上民生服务类项目由社工服务机构负责执行。

三是搭建金融行业跨界合作平台,社工行业组织与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社工服务机构贷款、人才贷款等公益金融服务,为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社工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建立了标准和规范。2013年,深圳制定了包括残障、妇女儿童、教育、禁毒、老年、企业、司法、医务、社区等九大领域的社工服务指标体系。2016年,深圳市民政局等参与起草的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正式发布。2016年5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老年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等8个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立项。

(六)社工引领,多元共治,探索三社联动新模式

2007年深圳出台社会工作“1+7”文件,率先在国内提出社工、义工(志愿者)“双工联动”(两工协作)机制,通过打通部门壁垒,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带动各方”的良性循环服务链,达到组织、评比、发展等融合,打造集社工、志愿者、社区团工负责人等多重身份的“双工联动”人才队伍,为深圳推进“三社联动”工作奠定了基石。目前全市668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原先一元化管理模式,转化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为平台,社工为引领,社会组织为载体,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多元共治“三社联动”新模式。社工通过依托党群社区服务中心平台,共享社区信息,整合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居委会、居民、志愿者等多方社会力量,成为社区资源链接者;社工通过运用专业手法,注重挖掘社会组织潜力,提供政策咨询、能力建设、项目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扶持,形成孵化网络平台,成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引领者;社工通过调研居民需求,制定服务菜单,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实现从“观众”到“演员”转化,成为社区服务实施主体主导者。

深圳创新了“三社联动”新模式,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强化专业社会工作驱动功能,拓展社会组织孵化职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多元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七)政策倾斜、倡导关爱,建立社会工作行业保障机制

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留住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深圳市人才扶持的相关政策对社会工作行业予以倾斜。一是率先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安居范围,开创全国先河,截至目前,累计为500余名社工申请人才安居租房补贴,总金额达180余万元,累计获得66套人才安居房。二是多个区级政府出台社会工作人才扶持办法,为辖区内服务的社工在住房、深造学习、专业研究等多方面提供资源保障和便利。三是设立了全国首个社工关爱互助基金,除链接社会资源外,还倡导社工行业以自助互助方式,帮助遭遇重大疾病和生活困难的社工。截至2016年7月,深圳社工关爱互助基金累计收到捐赠775734.22元,基金共向7批65名困难社工资助了485006元。

(八)开创模式,辐射全国,建立社会工作对外输出机制

一是首创社会工作援疆服务模式。2010年起,深圳积极响应党中央援疆战略部署,提出社会建设援建与经济建设援建并重思路,启动“援建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项目,开展当地贫困农户能力建设、深喀儿童交流活动、喀什社工人才培养及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引入等众多服务。六年来,深圳共委派24名援疆社工奔赴喀什,为当地开展民生服务项目13个,累计引入资金1865万元,(其中深圳援疆资金1200万,整合社会资金665万),服务总量近10万人次。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新疆的省市中,深圳首创社会工作援疆模式,成为了全国社会建设发展地方性援助项目服务的典范城市。

二是多渠道输出社会工作发展经验。近十年来,深圳通过援建社工服务站、各地学习团来深驻点培训、输出督导及培训等多种途径,将深圳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输出到了全国各地。近十年来,深圳援助建设了汶川、雅安、喀什、塔县等社工服务站。同时,深圳社工通过输出督导、培训、评估、在各地开办社工机构、承接当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形式,将深圳社会工作的优秀经验辐射到了全国20余个省市,有力地助推了全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社工队伍已成为我市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中,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目前,全市共有142个社工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了90余项政府公共服务事项,有效推动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转移,提高了社会服务效率。截止2016年6月底,深圳社工共开展个案68397个,开启小组26872个,开展社区活动158895场次,服务对象共计超过900万人次。社工运用专业优势,以群众需求为本,研发服务菜单,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了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提升了深圳社工参与社会建设话语权。目前,深圳市、区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有32名社会工作界人士当选(其中党代表8名、人大代表17名,政协委员7名),人数为历年之最。社工代表委员们通过参政议政,积极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定,推动社会福利政策优化。

二、制度磨合、本土发展,砥砺前行的社会工作十年

(一)制度设计效果明显,但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2007年出台的“1+7”文件,对深圳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国各地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政策逐渐显露出匹配性、针对性、操作性不足的情况。同时,社会工作的法律支持保障不足,国内至今仍没有一部关于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人才的专门法律,造成了在社工服务购买、跨部门合作、社工薪酬待遇、专业化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对社会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

(二)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社会工作覆盖面仍需加大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对服务差异化的要求显著提高,而目前深圳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7090人,以全市1300万常住人口计算,约占0.54‰,与美国的2‰,日本的5‰,加拿大的2.2‰和香港地区的1.7‰相比,差距甚远,社工专业人才总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民政、学校、禁毒、司法、卫生等传统领域,社会工作还有诸多可承接的公共服务领域:在市级层面,19个职能部门有17个提出涉及44项公益服务可转移至社工服务机构;在区级层面,更有82项服务事项可转移至社工服务机构。可见,未来社工服务岗位拓展将成为一项关键性任务。

(三)社工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专业分工精细服务仍需深入探索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深圳已建立一支超过7000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由于深圳城市规划、发展状况等历史原因,原关内外服务人群呈现了多元差异化需求。现有的社区多元主体治理格局,促使社工服务从原先“嵌入式”到“发展式”模式转变,对社工专业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虽然深圳已拓展10几个服务领域,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社区街道,然而,社工服务浅层化、同质化“一刀切”问题严重,项目特色化程度仍显不足,社工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与群众预期及实际需求有明显差距,一定程度限制了社工专业分工及纵深发展。如何将精细化专业服务触角延伸至更多的服务群体,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能覆盖的“盲点”,将是深圳社工必须攻破的难题。

(四)政府主导模式形成,部门联动与跨界合作仍需加强

深圳依托“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模式,在过去十年有效推进了深圳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社工服务机构对政府购买服务过于依赖甚至依附发展的问题。当前深圳社工服务机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构过度依赖政府购买服务,缺乏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限制了社工机构未来的发展,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经过十年的发展,各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与认同显著增强,但各系统、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尚未形成,不利于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有利环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合力,有待形成跨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三、制度保障、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社会工作新十年

(一)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健全专业社会工作体系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立法保障势在必行。深圳特区作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亟待通过立法解决过去十年深圳社会工作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一是通过立法明确专业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专业地位,创制社会工作发展空间;二是制定、实施未来十年的专业社会工作综合发展规划,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政策,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各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厘清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动社会工作中的权责,厘清行政管理与行业自治的边界,厘清政府行政与社工服务的界限;四是推进社工服务均等化,保障群众公平享受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五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社会工作法制化,将是深圳新十年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保障。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社会工作发展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新的十年,深圳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社工职业化,深圳市社工协会将不断完善从社工执业准入、继续教育、督导晋升、评优激励、纪律惩戒等社会工作职业体系,推进人才安居、关爱基金等保障措施,以系统的职业化举措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稳定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队伍。二是发挥社工学院核心动力,深圳社工学院作为深圳第一所社会建设领域的特色学院和全国社会创新基地,将联合国内外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高等学历教育,完善考前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分层次、分领域的教育培训体系,持续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以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推动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三是发挥产学研聚合效应,深圳社工将与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社科院等单位紧密联系,密切互动,加强理论与实务界的相互借鉴和学习。随着众多国际国内名校进驻深圳,深圳社会工作将在更多的科研教学力量加入后产生更加强大的聚合效应。

(三)提升社工机构服务能力,推进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深圳社工机构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以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勇立社会组织发展前沿,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新的十年,深圳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深圳社工机构服务能力:一是旗帜鲜明的做好社工服务机构党建工作,推进机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创新党组织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二是在《慈善法》实施的背景下,依法做好社工机构向社会服务机构的转型,做好社工机构的组织治理和公信力建设。三是引导社工机构社会化转型,加强与社会企业、基金会、慈善组织和慈善家的跨界合作,探索用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增强社工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构建政、企、社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格局。

(四)发动创新思维引擎,推动专业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

一是创新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场域,巩固发展医院、学校、禁毒、司法等传统优势领域,并在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增配社工,扩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服务场域,积极推进社工服务均等化,促进群众对社工服务的公平享受。二是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新技术在需求调研、服务递送、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评估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方法;三是创新社会工作机制。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工服务领域众多等优势,持续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工作者“双工协作”,创新“社会工作+”等工作机制,在新十年的跨越发展中,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进民生福祉创新社会管理。

上一篇: 工匠精神 匠心追梦技能报国
下一篇: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读懂关于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九项论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