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日联合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曾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日联合举行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两国小朋友所表现出来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中国学生表现出的挫折感和对挫折的承受力都不及日本的学生。另外,当今报纸上大学生受骗被拐卖的文章愈来愈多……这些事例反映了中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搞活,我想当今的中学生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首先让学生在校园里适应时代的节奏,从而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而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其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到:“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是只关注于一个学生,而是要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个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环境,注重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民主宽松的原则。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中学生正是思想意识形成的阶段,要允许学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我们看来幼稚荒唐的突发奇想,要有耐心并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

个性发展的原则。我们应该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的心灵和他们的面孔一样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所需要的学习体验,都必须以个体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来决定。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造成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又由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的特点,学习感受、体验、经历、认识也有所差异,教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每个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学生不同个性的良性发展。

交流与合作的原则。社会的未来发展,为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与人成功地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是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就是学生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而体育教学本身就应该成为学生交流感情、学习协作的过程,为此,在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上,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主动交流和合作创造条件。

体育教学内容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社会学认为:“凡两人以上具有交互行为和共同关系行为的一群人都可称社会。”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可以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社会。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众多的社会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的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人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有着细胞器官等组织系统的生物人,又是有着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心理人,而从本质上看,人是一个社会的人,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因此,人是离不开社会的,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环境。而体育活动就如同人进入社会环境前的“模拟场”,是对人能力的最好的检验工具。体育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的高量换率,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很有可能今天的尖端科技一夜就被淘汰,知识更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拓宽人的知识面,不断地培养人的应变能力,使人在社会环境中乐于和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体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动态系统的最大表现是运动技术和方式不断追求最佳效用的有序进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一般总是根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来!择和使用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同时,为了使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能尽快实现,他们必然要不断地创造现在已有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方式,得到最佳的功能和效用。体育活动的内容全面、多样,更显层次性,人都有一个向上的心态,在达不到较高目标时,必须在实践中寻找不足、积累经验,采取针对性的活动措施,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体现出自我价值。

体育活动能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活动能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会情感和耐挫力。

如何评价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学生竞争意识的强弱;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学生的自信程度,能否正确认识自我。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这种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社会更需要这种交往能力。中学生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多种人际交往及相互之间配合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些集体性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与小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应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体育教学中教学比赛、游戏、保护与帮助等,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往,学生很容易在这种体育活动中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发挥个人与集体的相互配合能力,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将会更激烈。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就很难立足于社会。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再没有比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形象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胜负观教育。胜利了,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失败了,要找出原因接受教训,为下一次胜利而努力。要让学生懂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胜不骄,败不馁,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永远成为强者。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创造性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是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为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行为方式等。中学生正是培养创造力的有利时机,此时,他们的创造性有了较充分的智力基础,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抓住此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要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体育活动中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如徒手操的练习,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编操原则方法,让自己创编动作。又如技巧、武术等让学生自己编成小套路联合等,学生通过思考,锻炼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或多或少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一帆风顺的学习使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减弱,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受挫力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心理受挫的影响。要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的时候,除了靠灵敏和善于动脑外,还要靠意志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在原有的练习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有意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心是在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总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有的人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的心理使他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愿做。这两种情况均属心理不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很活跃, 示范也让他们来做,这些学生往往很自信,精神状态也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好意思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细致观察,有意识地为这些能力差的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由简到难,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能力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季浏、胡增荦著:《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季浏:《体育与健康 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徐建群:《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1(4)。

6.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体育与科学》,2002,23(2)。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体育系)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 【分享】社会转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
下一篇: 自我价值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