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陆求实、戴铮
三浦展,日本著名社会观察家、社会消费现象研究者、阶层团块研究者。
著有《快速风土化的日本》《“便装女”的时代》《家族和幸福的战后史》等多部作品。1958年生于日本新潟。一桥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1999年创办了Culture Studies研究所,专事消费文化课题的研究。
三浦展创造出的 “下流社会”一词,因本书在日本畅销逼近100万册,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成为专门词条。
“下流社会”这个术语在日本一经出现,立即引爆讨论。三浦展运用翔实的数据、细密的观察向我们揭示了工作热情、人生斗志缺失的日本社会的真实动向。《下流社会》所作的观察和策应,对读者了解日本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很有帮助,也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你属于下流阶层吗?
文/三浦展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下流指数”的小测试。在以下12个项目中,如果你的实际情况与其中一半以上项目相符合的话,那么,你就已经属于下流阶层的一员了。
1、年收入(按“万日元”计)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
2、不考虑将来的事情,快快活活地过好每一天
3、觉得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
4、期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想违心地虚度此生
5、事事嫌麻烦、不修边幅、生活不规整
6、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7、生性朴实,不喜欢标显、不出众
8、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现自我风格
9、觉得做饭吃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经常吃零食和快餐
11、待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会厌倦
12、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
下流阶层的出现源于社会的阶层分化。收入的两极分化,导致学习机会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平等,结果,社会阶层之间的互换流动性越来越差,社会阶层分化形成固定化的倾向,同时不同阶层的“期望差距”也日益扩大,最终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集团而催生了下流阶层。近年来,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发表了不少结果类似的研究报告。
这一倾向充分说明,今天的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向“下流社会”转变。
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自战后的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经历了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本书后面还将论及的,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由极少人数的上流阶层(不劳而获却能够维持富庶奢侈生活的地主、资本家等富人阶级)与人数众多的下流阶层(无论怎样辛勤劳动也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穷人)所组成的等级化社会。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出现了一些被称为“新中间层”的社会阶层,并且逐年增多,主要是那些工薪阶层,他们虽然并没有太多的个人财产,然而收入却年年增加,使得他们拥有一种生活水平能够不断向上提升的期待。在这些新的中间阶层当中,从“下流”上升至“中流”的人数增加尤为可观,故此整个社会呈现出“中流化”的倾向。
可时至如今,由于前面所述的社会等级分化,这部分中流阶层正在日益减少,逐步两极分化成上流阶层和下流阶层。自然,虽说是向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换句话说,日本的中流阶层正在经历着一个“下流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指平常意义上所称的“下层”。因为说到“下层”,一般是指那些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弱势人群,的确,类似这样的人群近年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本书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 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与真正的中流阶层相比却仍然缺少些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电视机的话是够不上中流阶层的,但是现在,即使下流阶层的家庭照样可以拥有DVD、电脑等家电产品,因此单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下流阶层是绝对称不上贫困的。
那么,下流阶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便是一种生活的热情。简言之,对“中流”缺少意欲的人,从“中流”中离脱出来的人,或者从“中流”跌至更低水平的人,统统应归为下流阶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多处使用“上流”这个词,其含义也应专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而非指那些饱食终日,仅仅靠利息、红利便可过着安逸生活的富人阶级。
面对这样的时代,年轻的世代其价值观、生活、消费今后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便是本书所要探讨的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