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一、分析课标考题,明确复习要求1.内容标准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2.命题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引起的经济、政治、思想变动。(2)百家争鸣产生的基本背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学派的基本主张及其价值。(3)商鞅变法的内容、特点与影响。3.复习要求(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特点与作用。(3)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主要学派的观点及其价值。(4)进一步掌握史料实证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二、利用教材资料,巩固必备知识1.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形式)2.理解核心概念(名词解释形式:从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经过(内容)、影响(性质、评价)六个方面组织、提炼相关内容对名词进行简要解释。)(1)“春秋”与“战国”1.(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2)华夏认同(3)商鞅变法2.(2013·全国新课标卷I·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4)孔子与老子4.(2021·河北高考·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5)百家争鸣6.(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7.(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8.(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9.(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3.探讨关键问题(小组合作形式)问题1:据下面材料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