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大概可以分为部落制、奴隶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四种。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有自己的地域、名称、语言、习俗和宗教,有管理内部公共事务的机构。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特别是由于军事活动的频繁,便出现了部落的联合组织——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通常由若干近亲或相邻的部落结成。为了共同的军事行动的需要,便结成临时的或永久性的联盟。部落联盟有自己的方言和地域,部落联盟组织加强了各部落经济、文化的联系,为民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 [chū]、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 部落联盟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部落 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部落制作为人类踏入文明的第一种政体,就是以部落或部落联盟作为统治对象,以“公天下”为核心的一种政治制度。部落制以维护部落里的人的利益为目的,将多个部落连成一体。部落联盟领袖由大家共同推选,领袖的继承则采用禅让制,其主要是通过血缘和结盟的方式的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
到了“大禹”时期,大禹改变了以往的禅让制,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至此古老的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代表着“公天下”的部落制转变成了代表“家天下”的奴隶制。此外,奴隶制还改变了部落制以往主要通过血缘和结盟的方式来维系统治,转而通过军队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
到了商朝时期,人们又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分封制的萌芽,出现了侯、伯之类的分封诸侯。在周灭商以后,周天子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将王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各自封邦建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 制度为核心的方式来达到维持周王朝的长久统治的目的。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避免再次出现东周列国相互征伐的局面,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以权力归于中央,削弱地方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