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可以有效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拓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空间。通过对东莞市横沥镇这一本土实践对象进行考察,从关键主体、工具支撑和治理目标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主体—工具—价值"分析框架,描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阐释多元如何实现共治问题。研究发现,新时代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主要是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理念,推进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构筑互动尽责的协同创新支撑保障,形成公共精神价值重塑与成果共享,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为理解现实中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多元共治;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现实图景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缓解基层社会矛盾冲突,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形成“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然而,伴随着社会风险问题交织叠加,基层科层结构碎片化的运作特性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间存在较大差距,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有效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如何塑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形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也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属于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当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概念内涵、结构要素、生成逻辑以及构建路径等多个维度,重点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学理要素,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多基于互动协商及权责对等,注重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为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具有熟人化、社区认同、邻里信任与互助的基本属性,可以有效提高收益、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同时,有研究推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管理要素整合,重视民主协商、主体协同等技术工具对营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积极导向,关注社会组织在构建过程中发挥“双向嵌入”作用,着重探讨公民素养、制度供给和分配正义在其中的重要功能,分析其在利益、情感、行动共同体塑造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观照工具理性的撕裂与重塑的双重效应,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三个维度阐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深厚意蕴,系统总结实践演化的生成逻辑,并建议通过发展和完善多元主体间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社会共同体构建中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良性循环,实现党、国家、社会多元力量的有机结合。总体而言,当前研究主要从理论、历史、实践及时代等四重维度,勾勒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轮廓,探讨其历史样态与当代价值,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不同思路和视角。
已有研究更多地是对这一概念进行抽象层面的阐释,主要从理论、历史、实践及时代等维度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进行溯源,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整体画像,但欠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回应,较少结合基层社会实践进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探讨,相对忽略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从目标到落地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立足实践,在整体层面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从具体案例出发进行理论回应,探讨如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以及社会治理共同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对此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其核心本质,还有助于为实践部门提供框架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从应然层面上看,社会治理场域共同体是由人和非人(制度、资源、环境等)要素共同联结成的行动者网络,其核心是以“责任”为纽带,在具体场域的多元人际关系重整。社会个体都是嵌入社会关系中的理性人,个人会在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中遵守人际交往的规范,以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权利与责任是社会交往规则中的重要规范,会形成区分团体内外的有效理性规则。因此,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和责任权利嵌入,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形成有效整合,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理论导引。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是一种理解多元主体间关系的理论工具,能为剖析复杂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理论视角。该理论的优势在于通过绘制多元行动者网络呈现行动者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网络中被不断编织的环境和社会事实。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涉及不同层次的多元行动者,这一理论所蕴含的行动者、异质性网络和转译等三大核心内容,能为理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提供方向思路。与此同时,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将责任和权利“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以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网络。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个责任共同体,体现在“人际责任”层面上,追求公共利益将成为一种共同的责任行动策略,具体表现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以及在特定的共同体中的非抽象的讨论,并能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多元主体、异质性网络、转译以及基于嵌入理论的责任权利嵌入等内容,为我们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分析框架
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多元行动者的责任界定构建了共同体的运行框架,提供制度、资源、环境、技术、法律等外部支撑,重塑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形成具有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关联网络。而责任与权利的嵌入,客观上要求多元主体共担治理职责、共享治理成果。为此,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嵌入理论,构建“主体—工具—价值”分析框架,阐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理念,呈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图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重构了不同主体的功能定位,实现了人际关系的重整,使得基层治理架构发生转变。具体而言,中国治理场域的基层社会共同体构建如果要达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必须在制度、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等治理工具实现多元主体有价值的引领,绘制社会治理共同体网络,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嵌入责任和权利,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核多元”,以形成对应的激励机制,让共同体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结合当前社会治理的价值范式,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同样是践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这一公共性目标,保障人民的权利,体现“人人共享”的价值理念,与共建共治共享具有内在契合性,这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概言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在构建行动者网络的基础上嵌入责任和权利,形成管理闭环,实现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目标的有机融合(详见下页图1)。
图1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分析框架
三、案例选择与调研过程
(一)案例选择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与发展逻辑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社会的利益结构、权威资源、体制机制、价值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使得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较强的风险性和高度的复杂性,社会治理的难度系数骤然加大,公共决策与社会整合愈发困难,需要更多有决策经验、专业技术及技能特长的人员的合作参与。东莞市横沥镇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就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样态。横沥镇是东莞市所属的32个镇街之一(东莞是未设区县的地级市),位于东莞市东部,辖区面积44.76平方千米,下辖17个村(社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东莞市火车站,靠近深圳与广州经济走廊腹地,多次入选全国千强镇的前百强,是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镇。横沥镇现有总人口278‚858人,其中,户籍人口5万余人,外来人口近2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城镇,“本外人口倒挂”的治理结构与复杂的治理场域,使得横沥镇呈现出人口流动规模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和社会观念多样化的治理特性,加大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为回应上述难题,横沥镇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宏观制度设计,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整合社区资源,注重多元主体协作等,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与自下而上的全面响应,成为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和激发基层社会活力的实践样本。
(二)实践样本价值
横沥镇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多种举措,打造了一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品牌,通过抓住党委领导“牛鼻子”、打造机制创新“引擎机”、聚焦组织培育“孵化器”、打造资源汇聚“蓄水池”、探索治理项目“新路子”、搭建人才队伍“创新梯”等措施,开启和拓展社会治理的新图景,在实践中多个项目荣获全国奖项,为基层社会治理拓展了发展空间,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实践案例,初步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具体而言,从2015年开始,横沥镇实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工程,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聚焦横沥镇基层社会治理在村(社区)、企业及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三个重点领域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2017年成立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党建核心”引领、“三个中心”驱动(横沥镇社会治理智慧中心、资源中心、枢纽中心)、“四大平台”协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增能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对接平台、创新社会治理项目平台)的“1+3+4”特色基层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在“建机制”“搭平台”“创品牌”等方面大胆创新,广泛调动辖区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促进和谐善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步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参与、共建活力横沥镇的治理特色与治理经验,有力地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构建的实践逻辑及本土路径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致力于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目标,涵盖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及共同享有等三重意蕴,是一个系统宏大的“全周期”过程,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管理情境中进行理解。社会的单一个体需要在社会治理中通过不同要素的组合,形成不同属性的组织或整体,而行动者网络和责任权利的嵌入,为多元主体理念共识的形成、保障网络的绘制、目标成效的闭环等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横沥镇的实践案例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举措,可以厘清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识如何达成、社会网络如何绘制以及可持续激励如何闭环,这能够有效契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明晰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本土路径。
(一)达成共识:
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主体拥有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力,可以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各自发挥作用,然而,如何形成人人有责的责任框架、明晰各个主体的社会责任,既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解决的前提,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进程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凝练社会共同目标,明确各个社会主体的责任边界,围绕责任理念达成社会治理共识,让具有异质性的多元主体形成体系,推进垂直管理和横向协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构建共同体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党委领导的引领功能,发挥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协同的运行机制,重视企业参与的力量支持和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二)绘制网络:
互动尽责的协同创新支撑保障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需充分发挥民主、自治、法治、德治及科技等要素的功能作用,完善治理机制,绘制治理网络,为多元主体尽责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支撑保障。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明晰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权责,还需要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和技术等方式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网络的经纬互构,为不同主体尽责提供支撑保障,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闭环激励:
公共精神价值重塑与成果共享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人民观的坚守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公平正义观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每个人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客体。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需要从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出发,凝练公共目标,解决公共问题,增进公共利益。“人人享有”作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公共理性、公共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人人享有”展现了对民众自由和权利的确认,亦是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价值取向的重塑,彰显了治理的公共内核,让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形成闭环。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基于“共享”的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内核,以共享内容全面性为抓手,通过成果共享机制的建立营造共享氛围,提升共享质量,实现全民共享目标,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激励,重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
五、结论与讨论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又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责任权利嵌入理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分析框架,强化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力度,释放社会活力,是对基层社会治理话语的重构。围绕“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这一逻辑主线,对共建共治共享高度升华和凝练,实现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及治理目标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对东莞市横沥镇的考察,刻画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图景,阐释其构建的本土路径。具言之,“人人有责”以权责共担为基础,进行异质性多元主体间的责任框定,包括重视党委领导的引领功能、发挥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完善社会协同的运行机制、吸纳企业参与的力量支持匹配、实现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等;“人人尽责”需充分发挥民主、自治、法治、德治及科技等要素的功能作用,完善治理机制,拓展治理平台,为多元主体尽责营造良好氛围和提供支撑保障;“人人享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内核,以共享内容全面性为抓手,并通过共享机制的建立营造共享氛围,提升共享质量,实现全民共享这一目标,重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价值。
东莞市横沥镇的社会治理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在陌生都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关注“现代流动性”,需要结合上级的指导支持与基层的探索创新,考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从府际视角整合相关力量,处理好顶层设计指引和基层创新探索的关系。在顶层设计指引层面,通过自上而下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战略蓝图,指明前进方向,从构成共同体的诸多要素、结构和功能入手,通过目标框定、要素梳理和制度保障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周密部署和统筹协调。在基层创新探索层面,主要是在顶层设计框定的目标、梳理的要素、提供的保障的基础上,对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回应和发展,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涵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不同维度,涉及时间、空间、功能、社会网络等不同层面,具有系统性、复合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本文主要是结合具体案例,详细探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重点剖析构建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为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提供本土化阐释。未来需要结合更多的实践案例,深度认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多样性,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弹性活力与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探讨不同管理情境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