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公共关系的含义、构成要素和特征;分析比较若干与公共关系概念相关的学科概念,把握公共关系概念的特殊性;了解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公共关系基本概念
一、公共关系概念的引出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韦氏新九版大学辞典》中,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有人认为该词应译为“公众关系”,其实,它与“公共关系”在译法上无本质区别,但译为“公共关系”更容易被国人准确理解,理由有三:一是公共关系的“公众”不仅由人群构成,还包括政府、社区、媒介等机构。政府、社区、 媒介等机构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公共事业单位,因此译为“公共关系”,理解上更为准确;二是全世界华人著述多是这样译法,已成为主流译法;三是全国的公关协会被法律认可的也是“公共关系”的协会。公共关系在1903年发展成为专门职业,1923年成为一门学科。随着历史的推移,英文publicaffairs,public communication也被译为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逐步发展,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
中文中的“公共关系”也是多义词,因此,对公共关系含义的理解和定义的表述也必然是多层次的。这一概念至少有几层含义,例如:
(1)长城饭店的公共关系不错。(指静态评价。)
(2)张三是干公关的。(指职业。)
(3)李四是学公关的。(指学科。)
(4)王五很有公关头脑。(指观念意识。)
(5)A公司赞助希望小学是在搞公关。(指活动、专项活动。)
(6)尼克松下台是公共关系的失败。(指形象和舆论环境。)
(7)刘老师写了本《公共关系》。(指公关理论。)
(8)有人说,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的公关。 (指古代不自觉的“公关萌芽”。)
根据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公共关系这个概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五层含义:
(1)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 有人说:世界上有了两个人就有了人际关系,有了两个集团、组织,就有了“公共关系”。这是说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古就有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会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2)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 当人们逐步认识到外界关系的重要性,并主动去调整这种关系时,就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现代公共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视为公关实务的前奏。但是,尽管它们自古就存在,却都不是自觉的公关活动,而只是一种谋求发展的本能与努力。只有现代科学的公共关系产生之后的自觉的公关活动才被统称为公关实务。
(3)公共关系是一种职业。 1903年,艾维·李创立宣传事务所,以收费的形式为企业进行公关策划,公关职业由此正式诞生,艾维·李也被誉为“公关之父”。
(4)公共关系是一门学科。 1923年,著名公关教育家、实践家爱德华·伯纳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公关专著《舆论明鉴》,并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这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是公共关系的飞跃性发展与突破。
(5)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观念与思想。 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存在、公关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日渐深入人心,使公共关系的观念得以逐步传播。公共关系观念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成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社会进步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
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国内外公关学者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我们列举国内外流行的几种公共关系的定义,透过不同定义所强调的侧面,可以看到公共关系的多维实质。
1.各国公共关系协会、学会下的定义
美国公共关系学会下的四则定义:
其一,“公共关系是企业管理机构经过自我检讨与改进后,将其态度公诸社会,借以获得顾客、员工及社会的好感和了解这样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
其二,“首先,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的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大众的兴趣而调整其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其次,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一种工作。”
其三,“公共关系是一种技术,此种技术在于激发大众对于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了解而对之发生信任。”
其四,“公共关系是工商管理机构用以测验大众态度,检查本企业的政策与服务方针是否得到大众的了解与欢迎的一种职能。”
英国公关协会下的定义:“公共关系是实施一种积极的、有计划的以及持久的努力,以建立及维护一个机构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国际公关协会下的定义:“公共关系是分析趋势,预测结果,为组织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执行既有利于组织又有利于公众的行动计划的艺术和科学。”
2.大型辞书上的定义
《韦伯斯20世纪新辞典》的定义:“公共关系,通过宣传与一般公众建立的关系;公司、组织或军事机构等向公众报告它的活动、政策等情况,企图建立有利的公众舆论的职能。”
《大英百科全书》 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 政府或其他组织的信息, 并改善公众对其态度的种种政策或行动。”
3.一些著名学者所下的定义
斯科特·卡特李普和阿伦·森特在其合著的《实用公共关系学》中下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通过优良的品格和负责的行为来影响公众舆论的有计划的努力,它建立在双方满意的双向交流的基础上。”
莱克斯·哈罗博士在分析了472个公共关系定义后提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在一个组织及其公众之间建立并保持双向的传播、谅解、接受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矛盾;它帮助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舆论并做出反应;它明确和强调管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帮助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并有效地利用变化的形势,帮助预测发展趋势,以作早期警报系统;它运用研究方法和健全的、正当的传播技术为主要工具。”
弗兰克·杰弗金斯在他撰写的《公共关系学》一书中提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互相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向外的传播方式的总和。”
4.中国学者下的定义
居延安所著《公共关系学导论》中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毛经权主编的《公共关系》中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赖的关系,并通过双向的信息交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以取得理解、支持和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组织本身目标的实现。”
方宏进所著《公共关系原理》认为,没有必要在众多的公共关系定义之外再重编一个定义。但提出了定义式的对公共关系的四个方面的理解:“目的: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作用:发挥管理的职能;工作方式:有计划的主动行动;具体工作:对话与交流等双向沟通。”
上述公共关系定义没有哪两条是完全重合的,它们各有侧重。归纳起来,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中看出公共关系的本质、任务、职能、目标和基本精神,从而得出一个完整的公共关系的概念。
第一,公共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组织借助传播手段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第二,公共关系的任务是协调一个组织和它的各类公众之间的关系。
第三,公共关系的职能是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评估一个组织实施的政策和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公共关系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计划,通过传播沟通的实践活动将其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最后通过收集反馈信息,对下一步新的行动进行设计。
第四,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获得内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
第五,公共关系的基本精神是诚实、开放,互惠互利。
根据上述认识, 我们这样给公共关系下定义: 公共关系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的三个本质特征: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
三、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由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三个要素构成的。
1.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军事组织、文化团体及民间组织等具体机构。它是实施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可以发起和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2.公众
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其成员面临着某种共同问题、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利害关系。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就是要与这些有关公众搞好关系,它们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公共关系的客体。
3.传播
传播指社会组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运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与公众进行信息、思想和观念传递的过程。传播手段是沟通联络公共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社会组织、公众、传播这三个要素存在于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并构成了公共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公共关系构成图
四、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的特征是由它的自身性质、主体目标和客体特征及工作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公众为对象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同构成其生存环境的内外公众的关系,公众构成公共关系客体一方,它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矛盾。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主要研究对象,一切工作均围绕公众展开。
2.以美誉为目标
公共关系不是一种政治关系,也不是一种经济关系,其评价尺度不是政治立场,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美誉度。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关系好不好,客体愿不愿意与之交往。而组织形象中的知名度、定位度都是以美誉度为基础的,因此,公共关系是以追求高美誉度为工作目标的。
3.以互惠为原则
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得到公众的支持,而要想得到支持就必须让公众得到利益,因此,要想持久地赢得公众支持,必须做到与公众互利互惠,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以长远为方针
组织凭借公共关系在公众中塑造好的形象,绝非一日之功。它有树立过程的长期性,同时一旦树立起来它又同形象的滞后性相关,而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公共关系的长远性是与组织生存的长远性同根相生、同命相连的。
5.以真诚为信条
公共关系要追求长久的美誉度,就一定要以真诚为信条。互利互惠也只有依靠真诚才能做到。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对真诚的期望越来越迫切。惟有真诚才能长久赢得公众的合作与社会美誉。
6.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依靠信息产业。信息只有传播沟通才能实现价值。形象在沟通中塑造,美誉在沟通中提高,合作在沟通中促成,目标在沟通中实现,无形资产在沟通中建立与积累,因此,公共关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沟通。
以上六个方面综合地、系统地、多角度地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公关意识以此为基础, 公关工作由此而展开, 公关职能缘此而设定,所以有人说,公共关系内核小、外延大,即是此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