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以及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等。
(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研究教育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某一规律进行揭示和说明;二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系进行阐释和解释,这其中包含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面,教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如,教育和社会发展间的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人口质量和数量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一定的文化间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和人的身心发展间的规律;(2)第二个层面,学校教育的工作规律。如,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律;(3)第三个层面,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如教学规律、德育规律、学校管理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②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教学内容偏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③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改过迁善。
第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第二,对他人的过错采取谅解的态度。
⑤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归纳点拨】
孔子的教育思想
作 用
对 象
内 容
教 学
教 师
国家
个人
有教无类
六经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三百多年。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归纳点拨】
《学记》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教学原则
教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社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与个体
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教学相长
预时孙摩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课内外结合
师道尊严
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预时孙(xùn)摩。“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第四,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让学生获得某一个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自己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受(苏格拉底被诬告并被处死)株连流亡国外12年,游历了许多国家,视野大开。回国后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哲学王是一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他认为上帝分别用金子、银子和铜铁制造出了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因此,三种人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名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条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德。而智育是培养理性的灵魂,形成高尚、自由的灵魂。他认为最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④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公元35~96)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昆体良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雄辩家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单是有才能;
②班级授课方式的拥护者和提倡者。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③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
④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一批教育家,出现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的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归纳点拨】
人 名
国 别
著 作
夸美纽斯
捷克
《大教学论》
洛克
英国
《教育漫话》
卢梭
法国
《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
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
德国
《普通教育学》
福禄倍尔
德国
《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
德国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斯宾塞
英国
《教育论》
乌申斯基
俄国
《人是教育的对象》
杜威
美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在《大教学论》中: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2.洛克(1632~1704)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反映在《教育漫话》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3.卢梭(1712~177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爱弥儿》中: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赫尔巴特(1776~1841)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后人把他的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思想有: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的阶段。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外国现代教育思想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即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6)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根据儿童认知结构和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方法,即应按照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儿童的实际活动在教育中占优先地位;儿童的互相协作应在学校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2.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主要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所,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教育独立思想。
(2)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及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3)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第三节 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对象【★★】
(一)教育科研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索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第一,目的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工作。
第二,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一项研究中选择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主题即为研究的课题。
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进行的。因此,随意、偶尔或零星的钻研和探究就不能称为研究。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对象 【★】
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问题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观题】
(一)课题选择
所谓课题,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很多;只有成为研究对象的问题才能称之为“课题”。
1.课题选择的来源
(1)教育实践;(2)教育理论;(3)科研规划。
2.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
(二)查找文献资料【★★★】
1、教育文献的含义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文献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它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利用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态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为更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更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更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各种教育文献资料作为对人类教育活动的客观记录,记载有大量对教育科研活动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者如果能根据相关课题的需要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能有助于选择课题研究的重点,提高研究工作的创造性水平,扩大研究工作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教训,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自身研究可能产生的问题或错误,为研究者提高研究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文献的种类
(1)按教育科学文献来源的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
正式文献指专着、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及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检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2)按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
(3)按文献的功能可分为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和经验性文献。
事实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证据的文献,包括古今中外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事实资料,如文物、教育史专着、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工具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检索咨询的文献,包括工具书、网上检索查询、学术动态综述等。理论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论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着、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着作等。政策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政策依据的文献,包括规章制度、政府文件与统计资料等。经验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教学大纲等。
(4)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专着、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档案资料等原始资料。这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是最接近事实的文献,能较具体地反映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状态,具有创造性,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很高。不过此类文献一般贮存分散。不够系统。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将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等优点.是文献检索的重要工具。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献。指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将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全书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对于前两种文献而言,具有主观综合性质。信息量大。覆盖面宽,浓缩度高,内容新颖等特点。参考价值大。
4.文献资料的来源
从地点上来说,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和国家、省市、区县、街道等各级公共图书馆查和收集资料。
5.查阅资料的方法
(1)顺查法
以时间先后顺序,按照由旧到新的顺序,在课题研究的相关范围内查阅文献。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根据时间的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在课题研究的相关范围内查阅文献。
(3)引文查阅法
即以已有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或注释为线索,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
(4)综合查找法
将各种方法加以综合使用查找文献。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以进行快速检索。如关于培养小学生正确书写习惯的研究,可以“小学生”和“书写习惯”作为“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
6.查阅资料的步骤一般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检索的关键词。确定了“关键词”,才能确定查找的中心。
(2)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即查找从时间、类型和等角度来说是什么范围内的文献。
(3)进行初步查阅。
(4)修正关键词和文献范围。在进行初步查阅后,如果发现所查找到的文献与预期不同,那么则进一步修正检索的关键词,或更改所查找文献的范围。
(5)对文献进行归类和初步分析。
7.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