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基本区别,母系社会,女性担任部落的首领,祭司一类的重要角色多由女性角色担当,当然只不是指全由女性担当,只是女性占有主要的地位,父系社会反之。
母系社会的来历,在朱大可老师的著作中讲述的比较清楚。他认为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是神话最为繁荣的年代,迁徙定居的后的居民大脑高度进化,语言能力突飞猛进,有神名爆炸的态势。那是的人类以“氏”为尊号,“氏”是一个不成熟的民族学后缀,,用以表明其所属部落,他们血缘混杂,是神祇和英雄崇拜的标志。在“氏”的后面才出现了“姓”,“姓”才是成熟的民族学后缀,明确表达了同性群体的血缘关系,是大母神崇拜的标志。“姓”在金文中被会意成“女”的标志,有种说法是,姓是血缘同共体,氏是祭司共同体,族是军事共同体。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母神的崇拜时期,符号崇拜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首先是“大容器”的特征,大容器能代表母亲的肚子,是最完美的建筑,拥有柔美的色调与纹理,充满难以言喻的喜悦。从大容器特征中分离出来的还有“大卵”的意象特征,也是母亲身体容器的概念。代表的意向是河流、洞穴、沼泽等。其次是“大圆”的特征,能代表包容万物,令万物在其间生长。同时与代表大父神的“大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其次是“大地”的特征,由球状的包裹性延伸,跟女性平展而又柔软的肚腹相对应。草原、群山、湖海皆在大地上繁茂生长。最后还有“大树”的特征,也就是“生命树”的概念。(特征概念出自《华夏上古神系》)
大母神源于水神意志的崇拜,在水神崇拜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地神的重要性。出现地神崇拜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新家园家里的渴望,二是对洪水的恐惧(对于洪水的恐惧,还延伸出了“恐惧女神”一类的神祇,在此就不再赘述)。渐渐的在一切部落中就出现了“水/陆二相性”的女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度。大水神周围环绕着二相性的小神,并伺机取代,这种神性的转变也简介代表了人性的转变。一般在部落中能发动叛乱的只有祭祀一类,在男女混杂的祭司阶层,渐渐发生了信仰的变动。因为他们都拥有篡改神谱的能力,并且以神法典的理由,推翻母系氏族的统治。
伏羲的墓葬图案就出现在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在汉朝出土的墓葬图案中,伏羲女娲通常交合在一起,这并不仅仅是繁育的象征,也是“双性同体”的象征(概念源于《伏羲信仰研究》)。因为性征的不明显,所以多被看做,祖先崇拜信仰。双性同体的研究多结合人类学研究,其间引述较多,在此不再深究。不过这种社会形态与人民意志,是切切实实的存在过的,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类共同祖先的崇拜心理,与未来繁育、生殖的期盼。还能表达“对偶神”对统合阴阳两极巫术的渴望。
“双性同体”的社会时期过度过后,父系社会也随之到来。他们架构起了一个异己的符号世界,他们用鼻子、舌头、中指和大腿等尖锐的男性器官对应,并以龙蛇、獠牙、兽角权杖、刀剑、立柱塔式建筑等作为基本能指。父神的空间是向上掘起的,表达着三位垂直的语法(其中一些观点来自《华夏上古神系》一书)。
另外在《万物有灵》一书中,讲了一些母系氏族崇拜与父系氏族崇拜的图腾,在分析“男根崇拜”中,作者借用“玄鸟生商”的两则神话,讲述了鸟与生殖崇拜的关联,即“鸟”为“男根”的隐喻。母系氏族的崇拜图腾则是“鱼”,作者从“鱼是阴门,阴门即鱼”的概念,再结合鱼妇“死而又生”的循环,印证了“从阴门新生的人”与“鱼”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