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古代教育中,德育也是备受重视的问题。比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卧冰求鲤,这些集合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并流传至今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到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时代,“举孝廉”一科的设立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再至明程朱理学之时,三纲五常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道德的强调。可见,自始至终,重德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个话题。
一、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学堂
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学说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三代;之后便将历代的德育成果包括于其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历史画卷,在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1、夏、商、周三代时期——德育思想的萌芽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修德振兵”,这说明在皇帝时期,就出现了“修德”这样的道德教育思想,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德育思想的萌发。即至夏朝建立第一个国家,并开创三代时期的奴隶制社会,道德教育在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因素。
比如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道德规范,将道德与政治实践结合在一起,督促君主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顺天应民”、“国顺民富”。
周公
2、春秋战国——德育思想的基本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道德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这便促成了道德教育由起初的碎片化走向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标志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学说流派,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其中主要的流派墨、儒、道、法,有不少论及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论,其中孔孟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德育”的集大成者。
3、秦汉隋唐——德育思想的发展成熟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各国争霸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大帝国。君主立宪制,皇帝成为一国之君,权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如何治理国家给统治者提出了新的组织上层建筑的任务,而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如此的问题:采取何样的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封建统治服务呢?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初的“黄老之学”,再到汉代的尊儒,以儒学为中心,儒释道相结合、斗争的格局,促成了道德自身的演变,儒家的道德思想也借鉴释、道德思想,完善自身的道德思想。
儒学
4、宋元明清——德育思想的延续更新
北宋时期开始,儒家思想进入了新的阶段,出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张载气学”,相比于以前的儒家思想,这三派更注重思辨思维,更富有哲理性,更注重提升思想道德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使儒家道德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出现,此时的道德教育又与国家简单联系起来,比如黄宗羲、顾炎武是其中的代表,在当时的环境下促进了思想的更新解放,在古代思想史上别具一格。
二、我国古代“重德”教育的方法
注重道德教育的思想产生了,如何将其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更是关系到这一思想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古代德育的方法主要可归结为三种:社会教化、自我修养、环境熏陶。
社会教化主要是从外部力量来说,使民众接受社会主流且被官方认同了的思想,而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一般来说就指儒家思想,尤其道德教化。统治阶级对全社会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思想教育活动,以教化人。比如设置学校——“庠、序”,安排专门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民众思想进行教育,使民众心服、行服。并且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特定的礼仪习俗和道德规范来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
在自我修养上,要做到“内化于心”,加强自身的修身养性。比如深度思想的提出。慎独,就是在无人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慎独”、“自省”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更是所追求的目标。
孔子也提出了不少教育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这些主要强调了反省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时刻反省,才能改正自身问题,日积月累,塑造出真正的君子德行。最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会思考才能真正地将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是环境的熏陶,儒学认为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于无形。良好的环境通常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
三、我国古代德育的现代意蕴
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宗法制、封建制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道德教化成为维系家族命脉的重要纽带;是维护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重要“衣衫”,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道德教化又成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使冰冷的统治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然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也有其落后、糟粕的一面。一些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自由的发展,不利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且这种道德教化是和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的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促使中国人民被封建专制压迫了两千多年。“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压抑了个人的利益、欲望,增强了社会道德的权威。
虽然传统道德有不足之处,但也不应完全拒之,也不是否定道德教育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些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三纲”“五常”理应被剔除,其专制性、保守性已然不合时宜,但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仁义礼智信”加以革新,与时代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在历史上,各朝都将德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应是如此,以德引领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历史不应成为过去,更是现在,历史的传承也应为现代的发展而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