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摘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

摘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上的和谐,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撑,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

二、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深入研究和谐文化,广泛宣传和谐文化,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宣传部门的重要任务。我们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和悠久绚烂的历史,面临着正确引导多样性文化和谐繁荣的艰巨任务。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当前,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搞好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和谐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要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文选》,学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增强干部群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

推进道德建设。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应立足社会生活实际,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使“八荣八耻”渗透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转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必须严格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繁荣文化事业。把先进文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全面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强化文化管理。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进发、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氛围。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营造发展先进文化、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加强阵地建设。文化宣传阵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依托和基础。应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不断拓展宣传文化阵地。重点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和广电中心,改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和完善乡镇文化中心、村级文化站,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资源,组建文化集团,力争将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加强对都市类报刊的引导,充分发挥其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优势,使之成为正确引导舆论、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创办重点新闻网站,丰富内容。拓展功能,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下移工作重心。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宣传思想工作按照“三贴近”、“三深入”的要求下移重心。宣传思想部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观时代要求的模范人物;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社会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这些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和谐文化建设,营造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三、营造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巩固和谐的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培育和谐的道德风尚。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把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作为重要载体,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努力形成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

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符合时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舆论。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要强化社会责任。维护群众利益,不回避矛盾,不激化矛盾,善意表达,科学引导,在推动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上下功夫。

创造和谐的文化条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整合各种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创作生产出更多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服务困难群体,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拓展基层文化活动空间。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培育和谐思维。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文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承认差异,尊重矛盾,既不激化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而是着眼于发展、致力于和谐,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用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要着眼于尊重民意、增进沟通,用建设性态度对待群众诉求。社情民意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各种诉求不断增加。对待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宽广的胸怀倾听,以建设性态度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用建设性态度化解矛盾。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大量存在,许多矛盾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都是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大多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和谐的思维方式把握公平与效率、民主与法制、一元与多元等关系,建设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三要着眼于整合社会、凝聚力量,用建设性态度对待不同文化。面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井永法:邯郸第一医院副院长。

上一篇: 提前了解“新高考”|考公考警必选“政治”吗?
下一篇: 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新突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