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人在场和没人在场,所做事情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具体形式: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激发潜能,从而提高工作和相对应的活动成果。
在结伴活动中,每个人都试图让自己干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
有人陪同跑步,往往比自己一个人跑步,速度以及效率方面都能够有所提升。
2.观众效应
完成任务的时候,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活动效率有着明显影响。
比方一个人自言自语,两个人相互交谈,以及对着底下一群观众讲话,势必有所区别。
3.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他人在场”的其中一种形式。
他人在场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对于熟练和简单机械性工作,“他人在场”会提高动机水平,使得效率提高,使得活动绩效更为出色。
个体完成某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绩效;有啥绝活,当越多人围观的时候,发挥得越好;内心充满着自信感,收获满满的荣誉心。
4.社会干扰
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也是“他人在场”的其中一种形式。
然而这时候,“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活动效率明显降低。
此时此刻的任务,往往是正在学习,不熟练的技能或者是比较费脑子的活儿。
人越多反而越紧张。
5.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是指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努力水平会相应下降;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努力水平越低。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了,被评价的焦虑减弱了,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所以有个典故: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有时候,人越多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
完成任务的时候,有人关注,无人关注,效果必然是不同的。
我们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应该有所了解。
然后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挑选最适合的场景来做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