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标准调整为1067元。 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5元,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786元-1067元。 2009年,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 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3.我国贫困线 我国贫困线主要是由国家统计局根据贫困线的定义和实际调查资料来进行计算得出。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4.对贫困线的微调 ①不同规模家庭贫困线 李强归纳了不同规模家庭的贫困线 家庭规模贫困线(元) 单身一人317 夫妻二人528和一个孩子655和二个孩子851和三个孩子1173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4.对贫困线的微调 ②不同地区贫困线微调 假设P是全国的标准贫困线,不同地区贫困线的计算公式为:*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4.对贫困线的微调 ③不同年份贫困线微调P0为基年的贫困标准线, Pt为报告年的贫困标准线, Nt为报告年相对于基年的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4.对贫困线的微调 ④相对贫困线的调整 国际上以社会平均收入的50%为准 * 讨论 怎样测量我国的贫困线?有些什么方法?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1.贫困人口总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2.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数。
它的计算方法是贫困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3.贫困缺口指标 贫困缺口指标是衡量贫困者收入与贫困线的差额,又称相对贫困指数,可分为贫困缺口总额,平均贫困缺口和贫困缺口率三种指标。 贫困缺口率的计算公式为: 贫困缺口总额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贫困缺口的计算公式为: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4.森贫困指数 计算公式为: P为森贫困指数,A为标准化参数,n为总人口数,q为贫困人口数,为贫困线,gi为第i个贫困者的贫困缺口,Vi为第i个贫困者的贫困缺口所占的比重。 森对权重的确定方法为:将贫困者按其收入大小进行排列,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缺口gi的权重为Vi 。参数A由贫困人口数、总人口数和贫困线决定。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5.对森贫困指数的改进――FGT贫困指数 ①阿南德的研究 1977年,阿南德把平均贫困缺口占贫困线收入水平的百分比换成其占整个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百分比。*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②卡克瓦尼的研究 1980年,卡克瓦尼提出权数取决于在贫困人口中收入排序的k次方。
在改变权数之后,指数更加敏感。k值越大,低收入的贫困居民所占的权重越大。如果k等于1,卡克瓦尼指数即为森指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③托恩的改进 1979年,托恩对权数v(i)作了变形和发展。他使第i个人的收入缺口gi的权重vi等于他的收入在整个社会中的排序R(i),而不只是在穷人中的排序。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④对基尼系数的变形 对基尼系数的变形的主要方法是将贫困人口内部的基尼系数变形为全社会的基尼系数,扩大贫困研究的范围。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二)贫困程度的测定 ⑤FGT贫困指数 经济学家福斯特、格林尔和索贝克在1984年提出来的贫困测量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总人口数,Yi为第i个贫困者的收入,q为贫困人口的数量,a为参数,a=1或a=2或a=0。当a=1时,P1=HI,即为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的乘积;当a=2时,,即为贫困缺口变动率;当a=0时,P1=H,即为贫困发生率。 * 讨论 计算我国或各省市的贫困指数 * * * * “贫困陷阱”,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20世纪50年代有三位经济学家揭示了“贫困陷阱”的产生根源: (1)纳克斯(Nurkse)于1953年提出“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理论; (2)纳尔逊(Nelson)于1956年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理论; (3)缪尔达尔1957年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二)贫困产生的根源 2.社会学根源 (2)贫困文化的形成 人类学家奥斯卡?路易斯:“贫民的文化是全世界大多数居住在城里的穷人所特有的。当一群人遭受几代的经济剥夺时,作为对这种剥夺的适应性就产生了贫穷的文化――也就是说,它使得穷人能够应付他们的极端环境。” 贫困文化包括屈从感、不能控制欲望的满足、对权威的怀疑以及不愿为未来做计划等特征。 * 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 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 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 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产生的根源 2.社会学根源 (3)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具有代际传递性。 能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是教育 讨论:怎样测量贫困的代际传递性?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后果 1.贫困对个人的负面影响 (1)降低生活水平 (2)阻碍能力提高 (3)导致地位低下 (4)产生心理反应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后果 2.贫困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阻碍经济发展,违背社会目标 (2)扭曲价值观念,诱导严重冲突 3.贫困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 国家对贫困状况的改变 理论:功利主义公平标准罗尔斯公平标准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 * (1)功利主义标准:整个社会福利是每个人的效用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就是总福利的最大化和平均福利的最大化。 假定:①每个人的边际效用曲线相同且边际效用递减 ②富人最后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带来的效用肯定低于穷人,从总福利提高的角度,富人应该把边际效用较低的收入转移给穷人。 --每个人收入相同最公平--平均主义。 * 补充定义:效用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的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逐步递减。 * 假定—个班级由甲乙两人组成,如果总收入是100,甲和乙分别得到的收入是70和30。 如果要使得乙不再贫困,怎么办? 案例:一定程度的收入再分配能够改变贫困 总收入100 初始:甲:70;乙:30 调整:甲:69;乙:31 * (2)罗尔斯标准 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取决于这个社会中生活处境最差的那个人。 基于无知的面纱 生活中例子:英国彩票富翁10年败光千万家产 66岁的英国男子乔·约翰逊13年前买彩票中了1000万英镑大奖,为了测试女友是否真爱自己,他隐瞒了中奖的秘密,并且故意装穷。一年后,女友成功通过爱情考验。约翰逊以为自己找到的伴侣能白头偕老,可由于生活极度奢侈,加上投资失败,他10年间内败光了所有家产,如今妻离子散,只能搬到一间狭窄住宅中生活。 * 台男子2年败光2000万巨奖 沉沦6年做临时工 九年前,突如其来的小乐透头奖两千多万(新台币)彩金,让在台北开出租车维生的黄荣源彷佛置身天堂,但挥金如土的花钱,让他不到两年时间,又重新跌落“凡间”。
这一摔花了六年时间才站起来,他现在只能靠着临时工作生活,却更懂得“珍惜”的真谛。 如果你是约翰逊或黄荣源,你该怎么办?国家该怎么办? * 建立一些制度避免贫困陷阱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每月补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五保供养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几乎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制度 * 案例分析:习主席的“中国梦”: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梦” 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大国若烹小鲜”。讨论:请分析“治大国若烹小鲜” 与消除贫困(自由发挥)。 四个全面: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三)贫困识别理论 1、以经济为基础的界定方法 阿马蒂亚·森指出:“如果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满足最低需求的能力,而不考虑人们的口味,那么,就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最小化的数学规划问题,通过求解这一数学规划问题计算出最低生活成本,然后,根据这一生活成本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穷人。
”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识别公式 福斯特在阿马蒂亚·森贫困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组识别贫困的公式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3、政府对贫困群体的界定 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③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三)贫困识别理论 4、学者对贫困群体的界定 陈端计(2005)指出:“中国目前的城镇贫困是一种绝对贫困,是一种生存贫困”。 尹世洪(1998)认为,贫困群体应该是“同时为收入、支出、财产性贫困的人”。 叶普万(2004)提出:“贫困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获得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唐钧(2003)对贫困的定义从缺乏说、排斥说、地位说和能力说四个方面进行了区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四)贫困测量理论 1.贫困线的分类 收入贫困线、支出贫困线、能力贫困线、健康贫困线。
(世界银行,1990)“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是衡量生活水准的合适尺度。” 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 主观贫困线和客观贫困线 唐钧: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的确定 唐钧(1998)指出,应该设立生存线(对应绝对贫困)、温饱线(对应基本贫困)和发展线(对应相对贫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一类,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 ①热量支出法。 *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一类,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 ②恩格尔系数法。 直接法是指直接运用恩格尔系数的某个具体数值(国际上一般规定为60%)作为贫困线。 间接法是指按照营养学会确定的饮食标准和热量标准,计算出满足这些标准的食品的价值,将食品的价值除以某个确定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贫困线标准。 * * 《经济学人》公布全球22国的恩格尔系数,美国恩格尔系数最低,人均每周食品饮料消费43美元,占收入的7%;英国人均每周食品饮料消费与美国相同,占收入的9%。 恩格 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 50%-60%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属于相对富裕 20%-30%为富足 20%以下为极其富裕。
韩国12% * 中国恩格尔系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一类,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 ③总支出与总收入对比法。 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大于1的居民即为贫困居民。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一类,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 ④基本需求法。 根据权威机构确定的满足一个人最低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基本需求”的最小值,然后计算出购买这些“基本需求”物品的最低市场价值。 ⑤超必需品剔除法。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第一类,客观绝对贫困标准的测量。 ⑥编制贫困指数法。 ⑦数学模型法。分为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和营养摄入量分析模型。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二类,客观相对贫困标准的测定。 ①收入等份定义法。 将全体国民分为5个或10个等份,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为贫困人口。 ②商品相对不足法。 家庭缺少的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个家庭就越贫困。 ③收入平均法。 这种方法是首先以人均生活费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2.贫困线测定的一般方法 第三类,主观贫困标准的测定。
①主观最小收入定义法。 问卷调查,询问各个家庭认为其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 ②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 从消费方面询问居民心中的贫困标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一)贫困的定义 ①说文解字:贫,财分少也;会意兼形声。财物合则多,分则少。困,故庐也,从口(即四周环绕的意思),苦闷也*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一)贫困的定义 ②资源缺乏: 缺乏资源 物质的 文化的 社会的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一)贫困的定义 ②资源缺乏: 《牛津简明社会学辞典》指出:“贫困是一种缺乏资源的状况,通常是缺乏物质资源,但有时也是缺乏文化资源。” 约翰·斯各特(1994)指出:“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缺乏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被排除在其社会成员所能接受的最低生活方式之外。”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②资源缺乏: ◆孟春(2000):“贫困首先是指一种短缺的状态,是一种个人或家庭难以达到最低生活标准的短缺状态。” ◆汤森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实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
” ◆汪三贵(1994年):“贫困是缺乏生活资料,缺少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或者因收入低而仅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③收入低: 西勃海姆(1898):“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1901):一个家庭处于基本贫困是指:“其总收入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 美国学者劳埃德·雷诺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可以使其保证起码的生活水平。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④剥夺说: ◆关信平(1999):“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M?吉利斯(1989)认为:“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人同享欢乐权利的人。”*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⑤机会缺乏: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93)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的比别人穷,而且还基于得不到某些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即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
” 康晓光(1995)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人由于长期不能合法的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于不能维持一个人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⑥社会排斥: 欧共体委员会:“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⑦生活标准: 国家统计局(1990)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⑦生活标准: 赵东缓、兰徐民(1994):“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包括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周彬彬(1991)认为:“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生活状况。
”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⑧经济状态、社会状态: 舒尔茨(1990,1991)认为:“贫困是作为某一特定社会中特定家庭的特定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状态。” “现在仍然存在的绝大部分贫穷是大量的经济不平衡之结果”。 屈锡华和左齐(1997)指出“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境,一定层面的贫困是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状态下不被改善将是恶性循环的。”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⑨阶级不平等: 米勒(Miller)(1971) :“从社会等级阶层的角度来考察贫困问题,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贫困问题的本质就是一个不平等问题…我们并不试图去测定具有伪科学准确性的贫困线。相反,我们观察一个社会中最富有的20%人口或10%人口,与这个社会中的其他人在收入分配上的差别的性质及大小。我们所关心的是处于各等级最底层的人与其他人之间差别的缩小”。*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⑨阶级不平等: 詹姆?肯凯德指出:“贫困不仅是指收入分配的最底层,而且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低下,无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挪威的艾尔泽指出:“贫困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级格局的一部分,穷人就处在这格局的底部。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⑩综合: 世界银行(1981):“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世界银行(1990):“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世界银行(2001) “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⑩综合: 童星和林闽钢(1993):“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江亮演(1990)认为:“通常所称的贫困是指生活资源缺乏或无法适应所居的社会环境而言,也就是无法或有困难维持其肉体性或精神性生活的现象。”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11)扩展探讨: 收入和资产哪个为标准? 朱子云(2004): ◆狭义的贫困是个人、家庭、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资料达不到社会公认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准。物质资料既包括当年收获的,也包括历年累积起来的;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也包括物质生产资料。 ◆广义的贫困是个人、家庭、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资料达不到社会公认的基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11)扩展探讨----隐蔽贫困: 西方学者认为,隐藏在一般指标内部的贫困,称之为隐蔽贫困。 ①儿童贫困。 ②妇女贫困。 ③少数民族、少数种族的贫困。 ④在以往的贫困线中没有反映出来的贫困,如为获得一定的生活水平所花费的较多的时间。* 讨论 到底什么是贫困?应该如何界定? 四种贫困: 物质贫困 社会权利贫困 能力贫困 社会资源贫困 * 支出型贫困 图形表示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 ⑴康晓光(1995) 制度性贫困 区域性贫困 阶层性贫困 是指由社会制度决定生活资源不平等分配 仅仅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而引起的贫困 由于居民自身的原因,如素质较差,能力不强等原因而陷入贫困状态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贫困产生的原因: 吴国宝(1996 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 能力制约型贫困 资金、土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较差 贫困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缺乏劳动能力或劳动技能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贫困程度分类: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茶”贝弗里奇(1942):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 汤森(1993)三个层次:维持生存、基本需求和相对遗缺。
莫泰基(1993) 绝对性贫困 基本性贫困 相对性贫困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 基本贫困 绝对贫困 基本贫困 相对贫困 图2.1 香港学者莫泰基提出的贫困分类图 * 第一章贫困与社会救助相关理论 一、贫困理论 (二)贫困的分类 关信平(1994) 个人贫困 普遍贫困 结构性贫困 由于个人和家庭所导致的贫困 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地处于贫困状况之中 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导致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构成贫困部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