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张冠生:追随费孝通脚印 成乡土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历者

张冠生:追随费孝通脚印 成乡土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历者

张冠生:追随费孝通脚印 成乡土中国社会变迁的经历者张冠生说:“为费老做助手十多年里,陆续积累了不少资料,照片、底片、手稿、录音带、笔记等,其中文字量最大的是田野调查现场记录。

变迁的乡土社会的行为目的_乡土社会的变迁_变迁的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

大公网(2017)4月19日讯(记者刘蕊)采访费孝通的“书童”张冠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张冠生恰巧刚刚整理出《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书稿,其中有费老1997年夏在郑州谈香港回归的珍贵录音材料。他也恰巧到郑州松社书店做讲座,讲述费孝通先生一生亲历的乡土中国社会变迁。“费老曾说过,他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了解人类。”张冠生引述了费老这句话,表示自己“作为费先生的书童,有机会追随费老的脚步,见证乡土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段历史,并成为这个片段的记录者,不能不说是一份幸运。”

乡土社会的变迁_变迁的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_变迁的乡土社会的行为目的

张冠生

记者读大学时,第一次读到费孝通的“敬惜字纸”,莫名受到极大的冲击。自彼时起便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新闻从业者,更应“敬惜字纸”。费老的影响力有多大,由此可窥一斑。

张冠生在费老身边做了十多年助手,自谦是费老的“书童”。其繁重的文字工作要求他时时提醒自己,尝试从费老的角度看问题,用费老的思考方式去考虑问题,乃至用费老的语言风格去表述想法。而费老未曾看到的最近十多年中国乡村的新变化、新情况,他也尝试着去作些记录。

“费老用他的田野调查,用他的文字,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直讲到这个世纪的开始。他肯定希望后人能接着把中国故事讲下去。”

费老“书童” 归还史料于社会

张冠生祖籍江苏,出生于河南。他对费孝通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母亲的家常话。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尊敬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尤其是大学者。

中国大陆高教史上,有个著名概念,叫“七七级”。张冠生是七七级的一员。考上大学后,无意中接触到费老的着作,觉得他的书特别好读。第一遍能懂一些浅层次的东西,再读一遍,能读出较深层次的内容。“后来居然有机会为费老做助手,一做就是十多年,那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张冠生说:“为费老做助手十多年里,陆续积累了不少资料,照片、底片、手稿、录音带、笔记等,其中文字量最大的是田野调查现场记录。这些史料应该归还给社会,让更多人了解、使用。”2014年夏,张冠生从民盟中央机关退休,开始整理这些资料。上海大学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专门为此立下课题。到目前,张冠生已整理出60余万字的《费孝通晚年谈话录》,并陆续出版了《田野里的大师》、《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等著述。

张冠生告诉记者,当年记录田野现场,包括用笔记,用录音机、照相机。凡是能记的,都记下来了,可他不善于归置,记性也不好,老是忘事。用笔作记录时,往往是费先生在某个场合忽来兴致,即兴说话,妙语连珠。这时候,若准备不足,就须临时找本子,或是找个纸片。当时是记下来了,过后随手一放,再过几天就想不起来在哪儿了。尤其是事先怕忘,总要找个特别的地方放。本意是避免遗忘,越是这样,后来越是难找。即便录音带,也是这样。

当时录音,用的是卡式磁带。磁带录好,写上时间、地点,来不及当时整理,就放个地方。磁带多了,曾集中到一个专用纸盒里。可是后来搬了几次家,连纸盒也找不到了。今年适逢香港回归20周年。张冠生说,1997年7月1日,费老曾代表民主人士参加香港回归的主权交接仪式。回到大陆后,在河南郑州一个文化讲座上讲过“香港归来话回归”,谈他在现场的具体感受。费老讲的“中国旗升上去,英国旗降下来”,“出了一口气,再争一口气”,说得很妙,印象很深,也录了音,放好了磁带。可是,最近打算整理的时候,磁带找不见了。一边整理其他磁带,一边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来,翻来翻去,不见踪影。无奈,只好求助于当年主办讲座的朋友,希望能提供他当时录制的磁带。过了一段,没等朋友找来,自己十九年前录制的磁带居然冒出来了。张冠生把这段经历当作“踏破铁鞋”的典型例子。

上一篇: 科学的分类
下一篇: 请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谈你对敬业的理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