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琳瑜(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袁江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等,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等情况。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如何处理水问题、看待人水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问题,从近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到之前的三峡工程,从东北吉林查干湖生态保护到西南的云南滇池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调研中水生态、水问题多次成为关注的重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处理人水关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坚持人水和谐,构建水生态文明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文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同时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也饱受水患之苦。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历史上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门豹引河水灌民田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对水的认识、人水关系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自古中国人民就对水有特殊感情,喜欢“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讲求“上善若水”“人水和谐共生”,水系沿岸也孕育了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水文化。我国也有巧妙借助水势和地势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天府之国,成为人水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洪涝灾害等传统水问题外,我国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新问题,人们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新老水问题交织和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局面,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树立尊重、保护、顺应自然的意识,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理念,倡导社会建立正确的用水方式,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促进江河湖泊修养生息,守护好碧江绿水,缓解人水紧张关系,构建水生态文明。
推进以水四定,实现高质量发展
水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物质资料之一,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地理气候条件特殊,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南北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过去,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华北地区形成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
水资源格局影响发展格局。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其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分别自2013年和2014年底建成通水以来,至2019年底已累计调水近3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对支撑沿线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以跨流域调水为基本框架的国家水网,优化地区水资源配置,有助于提高系统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我国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同时要看到,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最为缺水的国家之一。要想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水安全,使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水四定,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这就要求各地区要加强用水需求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充分考量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同时注意开源,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风险调控研究,加大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利用、污水资源化和低劣质水处理应用等技术研究,提高自身水资源供给能力。
加强制度创新,促进水系统治理
水问题十分敏感复杂,常常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行业,我国自古就有着“九龙治水”的说法。如何科学处理新老水问题,促进人水和谐共生,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全盘谋划、综合施策,不断推进水系统治理。
浙江湖州等地最早探索实施的河长制,对于河湖水环境治理效果良好,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2018年底前在全国建立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的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有助于进一步压实属地主体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也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河长制推行实施2年多以来,各级河长积极履职,有效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河湖保护与管理,各地纷纷成立护河志愿者小队,河湖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环境经济政策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地逐步探索以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为重点的流域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建立流域省际生态补偿机制,成立流域间协作组织等,推动形成流域综合治理合力。但目前我国流域环境经济政策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且仍不完善,比如缺少对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机制等,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形成政策机制的长效调节功能。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如积极推进水资源确权登记,培育形成水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使水权主体成为水权交易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能力。此外,可以探索实施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及超额加价制度,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市场的调节力量增强人民的节水意识。
回顾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文明常常是因水而兴,因水而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治水用水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强调人水和谐共生。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今天,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更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人水和谐共生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协同各方力量开展水系统治理,推进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不仅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也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发表评论